一、游泳场所管理条例?
省政府令第99号
《关于修改〈浙江省游泳场所管理办法〉的决定》已经省人民政府第3次常务会议审议通过,现予发布,自发布之日起施行。
省 长 柴松岳
一九九八年四月一日
浙江省人民政府第3次常务会议决定对《浙江省游泳场所管理办法》作如下修改:
一、第三条第二款修改为“县级以上各级人民政府体育行政部门或者本级人民政府授权的机构负责本行政区域内游泳场所的监督管理工作”。
二、第十九条修改为:“违反本办法规定,游泳场所未经体育行政部门批准擅自开场的,责令限期补办开场手续,可以处1000元以上5000元以下罚款。”
三、第二十一条修改为:“游泳场所出售含酒精饮料的,责令其改正,可以处200元以上1000元以下罚款。”
四、第二十三条修改为:“本办法规定的行政处罚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体育行政部门决定。当事人对行政处罚决定不服的,可以依照《行政复议条例》和《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的规定申请复议或者提起诉讼。当事人逾期不申请复议、不提起诉讼,又不履行处罚决定的,由作出处罚决定的机关申请人民法院强制执行。”
本决定自发布之日起施行。
《浙江省游泳场所管理办法》根据本决定作相应的修正,重新发布。
浙江省游泳场所管理办法(1998年第一次修订)
(1995年8月14日浙江省人民政府令第63号发布 根据1998年3月26日 浙江省人民政府第3次常务会议《关于修改〈浙江省游泳场所管理办法〉的决定》修正)
第一条 为加强对游泳场所的管理,保障游泳者的健康和安全,根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结合本省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省行政区域内对社会开放的室内外人工游泳池(场、馆)和设在江、河、湖、海等水域的天然游泳场(以下统称游泳场所),必须遵守本办法。
第三条 省人民政府体育行政部门负责全省游泳场所的监督管理工作。
县级以上各级人民政府体育行政部门或者本级人民政府授权的机构负责本行政区域内游泳场所的监督管理工作。
各级卫生、公安行政部门按照各自的职责,协助体育行政部门,对游泳场所实施监督管理。
第四条 开办游泳场所,必须先向卫生、公安行政部门申请“卫生许可证”和“治安许可证”,再向体育行政部门提出开场申请。
第五条 游泳场所申请开场,应当具备下列条件:
(一)符合本办法第七条、第八条规定的基本要求;
(二)有适合的名称、管理机构;
(三)有与其开展的业务相适应的专业人员;
(四)有相应的规章制度。
第六条 游泳场所的开场申请,由市(地)人民政府体育行政部门负责受理和审批。有关体育行政部门应当在收到开场申请之日起的30日内作出批准或者不予批准开场的决定,并以书面形式通知申请单位。
本办法实施前已经开办的游泳场所,应当从办法施行之日起的6个月内,补办开场审批手续。
第七条 人工游泳池(场、馆)必须符合下列基本要求:
(一)设计、水质符合国家规定的标准和要求;
(二)深、浅水区具有明显的警示标志,浅水区水深不超过1.5米;
(三)每250平方米水域面积设有1座救护观察台(水域面积不足250平方米的按250平方米计算),救护器材齐备,能够有效使用;
(四)每250平方米水域面积设有1个出入池扶梯,面积较小的游泳池至少设有2个出入池扶梯;
(五)设有广播设施以及宣传牌、警告牌和载有管理规则及其他必要事项的告示牌;
(六)夜间开放配有灯光,其水面照度不低于80勒克斯,并备有应急照明设备。
第八条 天然游泳场必须符合下列基本要求:
(一)设计、水质符合国家规定的标准和要求;
(二)水域边缘和各游泳区设有符合识别要求的浮标,海水游泳场还须设有表示危险区域的标志和安全网;
(三)设有能通观全场的监视(指挥)台、通讯联络广播设施和载有管理规则及其他必要事项的告示牌;
(四)配有与游泳场所相适应的救生设备和器材。
第九条 游泳场所必须严格执行有关公共场所卫生、治安管理的法律、法规,建立健全从管理机构负责人到各岗位管理人员的卫生、安全责任制和各项卫生、安全管理制度。
第十条 人工游泳池(场、馆)必须严格实行健康合格证制度,无当年健康合格证者,一律不得入池游泳。
卫生部门应当严格按照规定进行体检并发放健康合格证。
第十一条 游泳场所必须严格控制每场人员容量,不得超员售票。人工游泳池(场、馆)人均水域面积不得低于2.5平方米;天然游泳场人均水域面积不得低于4平方米。
第十二条 游泳场所的管理机构及其工作人员应当在卫生部门的监督、指导下,加强经常性卫生管理,做好池水消毒和清除水中污物工作,保持淋浴室、更衣室、厕所等设施的清洁。游泳场所的工作人员未取得健康合格证的,不得从事直接为游泳者服务的工作。
游泳场所不得出租游泳衣裤。
第十三条 游泳场所的负责人和治安管理人员应当切实履行治安管理职责,维护游泳场所的治安秩序,劝阻和制止各类违法违章行为,防止治安灾害事故的发生。
游泳场所必须严格实行下列规定:
(一)禁止携带枪支、弹药、易爆易燃等危险物品、匕首等管制刀具进入游泳场所;
(二)禁止向游泳人员出售含酒精的饮料,禁止醉酒的人员进入游泳场所;
(三)禁止其他违反公共场所治安管理规定的行为。
第十四条 天然游泳场特别是海水游泳场在气候等环境条件有可能出现异常情况时,应当采取预警措施,保证游泳人员的安全。
第十五条 游泳场所必须制定和严格实施水上救护制度,配备合格的水上救生员。人工游泳池(场、馆)水上救生员按人均水域面积250平方米配备;天然游泳场水上救生员按人均水域面积2500平方米配备。
第十六条 水上救生员必须经过培训和考核,并取得上岗资格证书。不具备上岗资格的,不得担任水上救生员。
水上救生员的培训、考核和资格认证办法,由省人民政府体育行政部门制定。
第十七条 水上救生员必须持证上岗,并严格遵守工作规则,切实履行岗位职责,认真贯彻“以防为主、安全第一”的原则,及时、准确地判断和发现情况,积极救护溺水人员和援助不适宜继续游泳的人员。
第十八条 游泳场所发生溺水死亡事故,必须立即向所在地体育行政部门和公安行政部门报告。
第十九条 违反本办法规定,游泳场所未经体育行政部门批准擅自开场的,责令限期补办开场手续,可以处1000元以上5000元以下罚款。
第二十条 游泳场所的救生设备和器材不能有效使用的,责令限期改进,可以处200元以上1000元以下罚款。
第二十一条 游泳场所出售含酒精饮料的,责令其改正,可以处200元以上1000元以下罚款。
第二十二条 游泳场所未按要求配备水上救生员或者水上救生员不具备资格上岗的,责令限期改正,可以处500元以上2000元以下罚款。
第二十三条 本办法规定的行政处罚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体育行政部门决定。当事人对行政处罚决定不服的,可以依照《行政复议条例》和《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的规定申请复议或者提起诉讼。当事人逾期不申请复议、不提起诉讼,又不履行处罚决定的,由作出处罚决定的机关申请人民法院强制执行。
第二十四条 游泳场所违反卫生管理、治安管理规定的行为,分别由卫生、公安行政部门依法处理。
第二十五条 游泳场所违反本办法规定,造成游泳人员溺水死亡或者残疾,其直接责任人员和有关主管人员构成犯罪的,由司法机关依法追究刑事责任;不构成犯罪的,由其所在单位或者上级主管部门给予行政处分。
第二十六条 本办法具体应用中的问题由省体育运动委员会负责解释。
第二十七条 本办法自1996年1月1日起施行。
<!--end-->
1995年发布
省政府令第63号
现发布《浙江省游泳场所管理办法》,自1996年1月1日起施行。
省 长 万学远
一九九五年八月十四日
第一条 为加强对游泳场所的管理,保障游泳者的健康和安全,根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结合本省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省行政区域内对社会开放的室内外人工游泳池(场、馆)和设在江、河、湖、海等水域的天然游泳场(以下统称游泳场所),必须遵守本办法。
第三条 省人民政府体育行政部门负责全省游泳场所的监督管理工作。
县级以上各级人民政府体育行政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游泳场所的监督管理工作。
各级卫生、公安行政部门按照各自的职责,协助体育行政部门,对游泳场所实施监督管理。
第四条 开办游泳场所,必须先向卫生、公安行政部门申领“卫生许可证”和“治安许可证”,再向体育行政部门提出开场申请。
第五条 游泳场所申请开场,应当具备下列条件:
(一)符合本办法第七条、第八条规定的基本要求;
(二)有适合的名称、管理机构;
(三)有与其开展的业务相适应的专业人员;
(四)有相应的规章制度。
第六条 游泳场所的开场申请,由市(地)人民政府体育行政部门负责受理和审批。有关体育行政部门应当在收到开场申请之日起的30日内作出批准或者不予批准开场的决定,并以书面形式通知申请单位。
本办法实施前已经开办的游泳场所,应当从办法施行之日起的6个月内,补办开场审批手续。
第七条 人工游泳池(场、馆)必须符合下列基本要求:
(一)设计、水质符合国家规定的标准和要求;
(二)深、浅水区具有明显的警示标志,浅水区水深不超过1.5米;
(三)每250平方米水域面积设有1座救护观察台(水域面积不足250平方米的按250平方米计算),救护器材齐备,能够有效使用;
(四)每250平方米水域面积设有1个出入池扶梯,面积较小的游泳池至少设有2个出入池扶梯;
(五)设有广播设施以及宣传牌、警告牌和载有管理规则及其他必要事项的告示牌;
(六)夜间开放配有灯光,其水面照度不低于80勒克斯,并备有应急照明设备。
第八条 天然游泳场必须符合下列基本要求:
(一)设计、水质符合国家规定的标准和要求;
(二)水域边缘和各游泳区设有符合识别要求的浮标,海水游泳场还须设有表示危险区域的标志和安全网;
(三)设有能通观全场的监视(指挥)台、通讯联络广播设施和载有管理规则及其他必要事项的告示牌;
(四)配有与游泳场所相适应的救生设备和器材。
第九条 游泳场所必须严格执行有关公共场所卫生、治安管理的法律、法规,建立健全从管理机构负责人到各岗位管理人员的卫生、安全责任制和各项卫生、安全管理制度。
第十条 人工游泳池(场、馆)必须严格实行健康合格证制度,无当年健康合格证者,一律不得入池游泳。
卫生部门应当严格按照规定进行体检并发放健康合格证。
第十一条 游泳场所必须严格控制每场人员容量,不得超员售票。人工游泳池(场、馆)人均水域面积不得低于2.5平方米;天然游泳场人均水域面积不得低于4平方米。
第十二条 游泳场所的管理机构及其工作人员应当在卫生部门的监督、指导下,加强经常性卫生管理,做好池水消毒和清除水中污物工作,保持淋浴室、更衣室、厕所等设施的清洁。
游泳场所的工作人员未取得健康合格证的,不得从事直接为游泳者服务的工作。
游泳场所不得出租游泳衣裤。
第十三条 游泳场所的负责人和治安管理人员应当切实履行治安管理职责,维护游泳场所的治安秩序,劝阻和制止各类违法违章行为,防止治安灾害事故的发生。
游泳场所必须严格实行下列规定:
(一)禁止携带枪支、弹药、易爆易燃等危险物品、匕首等管制刀具进入游泳场所;
(二)禁止向游泳人员出售含有酒精的饮料,禁止醉酒的人员进入游泳场所;
(三)禁止其他违反公共场所治安管理规定的行为。
第十四条 天然游泳场特别是海水游泳场在气候等环境条件有可能出现异常情况时,应当采取预警措施,保证游泳人员的安全。
第十五条 游泳场所必须制定和严格实施水上救护制度,配备合格的水上救生员。人工游泳池(场、馆)水上救生员按人均水域面积250平方米配备;天然游泳场水上救生员按人均水域面积2500平方米配备。
第十六条 水上救生员必须经过培训和考核,并取得上岗资格证书。不具备上岗资格的,不得担任水上救生员。
水上救生员的培训、考核和资格认证办法,由省体育行政部门制定。
第十七条 水上救生员必须持证上岗,并严格遵守工作规则,切实履行岗位职责,认真贯彻“以防为主、安全第一”的原则,及时、准确地判断和发现情况,积极救护溺水人员和援助不适宜继续游泳的人员。
第十八条 游泳场所发生溺水死亡事故,必须立即向所在地体育行政部门和公安行政部门报告。
第十九条 违反本办法规定,游泳场所未经体育行政部门批准擅自开场的,责令停业,限期补办手续,没收非法所得,可以并处1000元以上5000元以下罚款。
第二十条 游泳场所的救生设备和器材不能有效使用的,责令限期改进,可以并处200元以上1000元以下罚款。
第二十一条 游泳场所出售含有酒精的饮料的,没收出售物品和非法所得,可以并处200元以上1000元以下罚款。
第二十二条 游泳场所未按要求配备水上救生员或者水上救生员不具备资格上岗的,责令限期改正,可以并处500元以上2000元以下罚款。
第二十三条 本办法规定的行政处罚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体育行政部门决定,其中第十九条规定的行政处罚由市(地)人民政府体育行政部门决定。当事人对行政处罚不服的,可以依照《行政复议条例》和《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的规定申请复议或者提起诉讼。当事人逾期不申请复议、不提起诉讼、又不履行处罚决定的,由作出处罚决定的机关申请人民法院强制执行。
第二十四条 游泳场所违反卫生管理、治安管理规定的行为,分别由卫生、公安行政部门依法处理。
第二十五条 游泳场所违反本办法规定,造成游泳人员溺水死亡或者残疾,其直接责任人员和有关主管人员构成犯罪的,由司法机关依法追究刑事责任;不构成犯罪的,由其所在单位或者上级主管部门给予行政处分。
第二十六条 本办法具体应用中的问题由省体育运动委员会负责解释。
第二十七条 本办法自1996年1月1日起施行。
二、游泳馆安全管理制度?
制度应包括以下内容:对游客进行安全教育、设置安全警示标识、定期检查设备设施、培训员工应急处置能力、制定应急预案、做好场馆卫生消毒工作等。
在实践中,设立人员巡查制度、准确掌握游泳馆各项指标数据、加强涉水区域管理以及随时排查安全隐患等也是必不可少的。
三、游泳池管理条例?
游泳馆安全管理制度1.由游泳馆负责人、救生组长、场务组长组成安全管理小组,负责贯彻有关公共场所安全管理的法规,规定承担游泳馆的日常安全管理,维护游泳馆的日常秩序。
2.贯彻“以防为主,安全第一”的原则,严格实施水上救护制度,定额配备合格的水上救护人员,准确地判断和发现情况,积极救护游泳人员。
3.本馆的救护人员兼管安全,上岗时要切实履行安全管理的职责,劝阻和制止游泳馆内不安全的行为,防止治安灾害事故的发生。
4.深、浅水区有明显的标志,游泳池周边设有宣传牌、警告牌和管理工作的告示牌,并设有广播设施及救护观察台,救护器材齐备,并有效使用。
5.严禁携带枪支、弹药,易燃易爆等危险物品和管制刀具进入游泳馆。
6.禁止向游泳人员出售含酒精的饮料,禁止酗酒、醉酒者进入游泳馆。
四、泳池安全员配置标准?
一般标准的50*21的标准游泳池需要配备2个救生员,一个巡逻员
救生人员配备标准
1、水面面积在250平方米以下的人工游泳池,至少配 备固定救生员2人;水面面积在250平方米以上的,按面积每增加250平米及以内,增加1人的比例配备固定救生员;
2、天然游泳场(海滨游泳场所除外)按每360平米配备1人的比例配备固定救生员;
3、海水游泳场所按海岸线每100米配备1人的比例配备固定救生员;
4、至少设有流动救生员1人。
五、游泳馆安全员配备标准?
游泳馆安全员的配备标准可能因地区和具体法规要求而有所不同。以下是一般情况下游泳馆安全员的常见配备标准:
1. 资质和培训:安全员应持有相关的 CPR(心肺复苏)和急救培训认证,并具备相应的游泳救生技能。他们应通过相关的救生员考试或培训课程。
2. 人员数量:游泳馆的安全员数量应根据游泳馆的规模、设施和游客流量来确定。一般来说,至少需要2名以上的安全员,以确保在紧急情况下有足够的人力进行救援。
3. 值班时间和轮班安排:安全员应有合理的值班时间和轮班安排,以确保在游泳馆开放期间始终有安全员在岗。这样可以保证及时发现并应对任何紧急情况。
4. 安全设备:游泳馆安全员应配备必要的安全设备,如救生圈、救生呼吸器、急救箱等。他们还应熟悉并能正确使用这些设备。
5. 紧急预案和演练:游泳馆应建立紧急预案,并定期进行演练,以确保安全员在紧急情况下能够迅速、正确地采取行动。
6. 沟通与合作:安全员应具备良好的沟通和合作能力,能够与其他工作人员、教练和游客有效地进行沟通和协调。
请注意,以上是一般的配备标准,实际的要求可能因地区法规、游泳馆类型和规模的不同而有所变化。建议您咨询当地相关部门或游泳馆管理方,以获取准确的配备标准信息。
六、游泳池必须要有安全员吗
是的,国家规定游泳池一定要有安全人员看管的
七、600平米的泳池需配几个安全员?
每个地区不一样,要看各省各地是怎么规定的。
例如江苏这边的规定是这样的:
根据《江苏省经营性游泳场所管理规定》
第十六条
游泳场所必须按水域面积配备救生员:250平方米以内每班配备2名;超过250平方米,小于500平方米每班配备3名;超过500平方米,小于750平方米每班配备4名,以此类推。
第十七条
游泳场所救生员必须经过市以上体育和卫生行政部门的培训、考核,并取得《游泳救生岗位证》无岗位证的,不得担任水上救生员。
900㎡的游泳池要配备5名水上救生员。
八、游泳池安全员岗位职责?
游泳馆里的安全员主要责职负责游泳池里的游客的生命安全,他们必须严格按游泳池内安全规范进行工作,一点不能马虎。
安排安全员具体人员时,我认为派往深水区的救生员应要体力好,救生技术较高的救生员去那儿工作,保证及时和到位的拯救失事的游客。
另一个每位救生员要细心观察游客的技术水平,遇到了一些游泳技术较差的游客相互之间进行通报,特别是当他们游向深水区时,及时用手势告诉该区域的救生员,让他提早做好准备,不要到时手忙脚乱。
对游客进行事前提醒工作,遇到了小学生游向深水区时做好事前提醒。遇到了游客做某些危险动作及时提出警告,特别观察水下潜游游客是否有异常情况,有情况及时下池做救生工作。
九、游泳安全员都需要什么?
游泳安全员需要具备以下技能和知识:
1. 游泳能力:游泳安全员需要具备良好的游泳水平,能够自如地在游泳池或开放水域中游泳。
2. 救援技能:游泳安全员需要掌握各种救援技巧,如抓住溺水者、施救呼吸、心肺复苏等。
3. 安全知识:游泳安全员需要了解游泳场所的安全规定和管理制度,能够发现安全隐患并及时处理。
4. 沟通能力:游泳安全员需要具备良好的沟通能力,能够维持游泳场所的秩序和与游客进行有效沟通。
5. 责任心:游泳安全员需要具备高度的责任心和职业道德,保证游泳场所的安全、卫生和秩序。
总之,游泳安全员需要具备游泳能力、救援技能、安全知识、沟通能力和责任心等方面的技能和素质。
十、游泳馆安全员是否要持证上岗?
当然需要了,游泳馆做为娱乐休闲厂场,娱乐内容主要是游泳。所以经常会出现游客呛水溺水的现象如果抢救不及时很容易危及生命。
那么对安全员也就有较高的要求,首先有证,其次发生事故安全必须要会基本的抢救知识和能力,再者及时预防事故的发生。
- 相关评论
- 我要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