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北京市海淀区清河水木天成附近有适合退休人的工作

来源:www.jobdf.com  时间:2023-01-30 01:57   点击:96  编辑:admin   手机版

北京市海淀区清河水木天成附近有适合退休人的工作

有。其位于北京市海淀区清河水木天成附近是有适合退休人的工作的,可以在相关的招聘网站上面进行报名入职,并且工作非常多。退休是指职工因年老或因公致残而离开工作岗位,按期领取生活费用。

北京水故事五则

孔令文

(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 中国科普作家协会)

用科学小品的形式讲几个水的故事,说明水对北京生死攸关的作用和戏剧性的历史,其间大致涉及环境、游览、供水、航运、排水、消防等专业,供交流与参考。

长河之歌

图1 繁忙的长河游船

长河,是北京城里一条非常古老又非常年青的河道,北起颐和园昆明湖最南端的绣漪桥(南罗锅桥),终点为西直门外的高梁桥,全长10.8千米(图1)。说它古老,是指它的下段,有3000多年的历史,一条自然河道,曾是 “小黄河”永定河(古时又称桑干河、卢沟河、无定河等)的一段,后来泥沙冲淤,河道变迁,遂被永定河“抛弃”,成了故道,名叫高梁河,其源头就在汇集一些小泉水的紫竹院湖;说它年青,是指它的上段,因为“高梁无上源”(《水经注》里郦道元所引当时的谚语),到1205年前后局面有了改变,金代挖了一条3千米长的人工渠道,引昆明湖(当时叫瓮山泊)的水来接济高梁河。

水源丰富起来的高梁河水系,包括了以下的什刹海、中南海等海子。水环境好了,金代曾在风景秀丽的琼华岛上建筑离宫。后来,元世祖忽必烈也看中这块风水宝地,一下子把都城新址的中心定在这里,取代原在今广安门一带的已成废墟的金中都,从此奠定了往后历代定都北京的基础。不难看出,正是长河上那段短短的年青渠道,开启了新京城800年的辉煌。至于长河的名称,那是清乾隆十四、十五年(1749~1750年)昆明湖整治扩建之后才有的。

元代以来,长河成了连接城内皇宫与西北郊皇家园林的水路纽带。周边陆续兴建了行宫、码头,寺庙道观星罗棋布。水上御道的形成带动了两岸的民用建设和园林绿化工程。据记载,元文宗逆水行船时须用300名精壮的卫士在两边岸上拉纤,场面十分壮观。明代相信“风水”之说,于是长河一带“风水宝地”兴起了宗教建筑数十座之多。皇家频繁的盛大佛事活动,往往吸引来数以万计的民众观赏,于是沿河一带空前繁荣起来。绿草垂柳,河道蜿蜒,川流清澈,游鱼可数,都城仕女无不以此为首选踏青休憩胜地。据说当时的高梁桥一带景况,堪与《清明上河图》媲美。

长河的鼎盛时期在清代。那时上游兴建了圆明园、清漪园(今颐和园),皇族的夏季多在那里度过。乾隆的母后常年住在畅春园(在清漪园之东),乾隆看望母亲经常往来于长河,从而留下许多赞美沿途景色的诗篇。荣宝斋出版社出版的《北京长河史万寿寺史》就记载了乾隆十年(1745年)至三十九年(1774年)间的记游诗28篇。这些仅存的御制《长河之歌》,给今人留下了许多美好的珍贵的水环境记忆,令人感叹。到光绪年间,慈禧太后常住颐和园,也喜欢走水路,她还提出绿化要求(当然首先是为自己赏心悦目):长河两岸每隔两丈种水杨两棵,水杨之间夹种桃树。

100多年过去了,如今,经过整治的长河实现了“水清、流畅、岸绿、通航”的预想,夹岸的绿化带、人行道、通信线路错落绵延,正像长长的五线谱表,用许多现代建筑“音符”,奏响着新时代的辉煌的《长河之歌》(图2)。

图2 当今长河岸边的展览馆

西太后的玉琴峡

北京山川胜境无数,其中不少以峡、谷、峪、涧等命名,且闻名遐迩,如龙庆峡、青龙峡、云蒙峡、清凉谷、神堂峪、龙门涧等。但说到玉琴峡,恐怕多数人感到陌生(图3),尽管许多人甚至光临过,而“不识庐山真面目”。是的,玉琴峡实在太微小,小到不足为外人道也。峡谷不长,仅60~70米之遥;溪流不大,水流至多约相当于农田灌溉渠系最末一级渠道(毛渠)的流量。可是,这条峡谷的淙淙泉声,深深感动了“老佛爷”慈禧皇太后,她充分发挥艺术想象力,觉得 “竹外泉声招鹤到”,那声响一似发自琴弦,而且系水流撞击玉石而来,于是在纸上欣然命笔题名“玉琴峡”,为郑重其事,还盖上自己的印章,以防假冒。太后墨宝的勒石,如今十分醒目地安设在峡谷出口的西边。散布其左右与之为伍的,还有太后的其他感言刻石,如“泉流不息”、“松风”、“萝月”、“仙岛”,大多也不厌其烦地加了防伪印记。可见太后对此峡风景,关怀有加,爱之深切。

图3 寂寞的玉琴峡

当初,康熙皇帝南巡,十分喜爱江苏无锡的惠山园,题写园额,赐名寄畅园。乾隆的生母也钟情于那座园林,待乾隆当了皇帝之后,她便要求儿子在北京“克隆”一座。于是,乾隆按照寄畅园的图纸,在颐和园的东北角,建了一座精致小巧的极具江南风韵的园中园,甚至也取名惠山园。造园工程圆满结束,乾隆曾有《惠山八景诗》自己评价为“肖其意……一亭一径,足谐其趣。”说明模拟得很是到位,给了一个不折不扣的满分。此后还高兴地多次题诗记胜。特别是那座宽5尺、长7~8丈的知鱼桥(图4),既含战国时代庄子与惠子在“秋水濠上”关于鱼之乐辩论的典故,又取“不如桥上观而乐,万物由其付自知”达观的态度,可谓别出心裁。此桥的规模,相对于池塘和园子的大小来说,应称为“大桥”,采取白色石材,在万绿丛中十分突出,却把池塘东南造园工程历来的一个“死角”骤然变成为诱人的景致。怪不得桥头石牌楼的“浑身”上下刻满了乾隆的诗文,得意之情溢于言表。200多年过去了,正是因为这座建筑的沉稳憨实,不怕盗贼,不畏水火,不会虫蛀,千年难朽,才成了全园唯一的体貌完好留存至今的原物,弥足珍贵。

图4 不朽的知鱼桥

到嘉庆时代,大修之余,殿堂、楼轩纷纷换名,园子也改叫谐趣园。园子虽小,却处处是景,曾有八景之说。如果说这里曾是乾隆的文学别墅,倒有几分真实。比如,东边为书房,陶侃、司马迁的精神时时鼓舞着他;北边,《续三希堂法帖》石刻罗列在敞轩、走廊上,是研习书法、酝酿诗绪、触发灵感的场所;南边,突出水池中央的大亭子,是静听水声胜似丝竹,以水为乐休闲的好地方;西边,北楼与山路等高,“常见云从楼里生”,南斋“水满平湖”,是纵览全园景色的最佳位置。

及至西太后成了园主的时候,她几乎又把所有的匾额、楹联重新撰写了一遍,并流传下来。面对这些斑驳的书法作品,意境高下暂且不论,仅就国人眼下沉湎手机、疏于习字的风尚来看,作为一个中国人,她的汉字写得还算对得起老祖宗。

令人窃喜的是,这座真正优雅精致的园中园,深居“世界文化遗产”颐和园里却不另收费。但是,如果因为玉琴峡失去了来自苏州街后湖的水源,使进水渠的闸与槽形同虚设;浇灌竹林改用招之即来的人工降雨,“吱吱”作响的喷水声取代了流水奏鸣玉琴的天籁之音――昔日风光不再:那真要让人扼腕叹息了!

因火得水

旧时,房屋建筑着了火,用井水去扑灭是很困难的。你想,先得摇动辘轳用桶(或栲栳)把水从井里提上来,一桶一桶装满水车以后,运到火场,再用唧筒喷向火苗,或一盆一盆传递给登在梯子上的人泼洒,费事不说,在一车一车来回运送水的过程中,无情的火焰可能早已吞噬焚毁了一切。早年的北京正是如此,火灾给这座有1200多眼水井的京城带来过惨重的损失。

为此,1907年9月(清光绪三十三年八月)的某一天,慈禧太后问讯袁世凯,“防火有何善政?”袁回答“以自来水对。”此前,京城一些有识之士、工商业者也曾多次建议兴建京师自来水厂。于是,借此机会,半年后的1908年4月18日(清光绪三十四年三月十八日),农工商部3位大臣联名以“京师自来水一事于卫生消防关系最要”(还有办纺织厂一事)为由,向太后和皇帝递呈奏折(图5)。不到10天就获慈禧“谕允”。

图5 请办自来水的奏折(片断)

今天看来,像京城自来水这桩非常具体的工程项目,必得3位部长级干部联名直接上书太后和皇帝,真可谓郑重其事,小题大做啦。与此同时,最高领导人在1周左右工作日内就能批复同意,办事工作效率也算是很高的了。

随后,费了许多心力,选定京郊水质甘甜的温榆河作为水源地,就近从孙河村取水(今天那里还是北京水源八厂加压站),在东直门老城墙外建起了水厂(2000年,厂址成了北京自来水博物馆),大大小小水管通往街头。这年腊月和第二年正月,各个水龙头免费送水让大家品尝,每天来取水的人络绎不绝。正在一切按部就班、就要正式运营的时刻,冬季自来水释放的极微小的气泡险些误了大事。原来,这些小气泡使自来水看起来呈乳白色,于是有人怀疑水不干净,不敢贸然使用,甚至谣传是洋胰子(肥皂)水,新生事物遇到了严峻的考验。

为了打消群众用水的顾虑,公司写了一篇名曰《告白》的科学小品,在不足1000字的行文里,耐心地解释气泡产生的原因和无碍使用,并说明水质的各项指标。那些主要指标之详细,具体量化的精密程度,一如今日之《国家标准》的规定,甚至有过之而无不及。这篇100年前(五四运动之前)写就的小品,完全用谈话的形式,其通俗化、人性化、趣味化的特色,远胜过今天的许多深奥费解不堪卒读的科普文章,令人佩服!不仅如此,《告白》被印成单页宣传材料,共4万份,一方面随《爱国报》夹送到各订户,另一方面派人在前门、后门、东华门、西华门等的门洞内向过往行人散发,以广宣传,家喻户晓,可见公司对问题的重视和宣传的力度。最后当然是谣言不攻自破,科学和事实胜利。1910年3月11日(宣统二年二月初一)正式供水。

经过100年的发展,强而有力的北京市自来水集团已拥有18座水厂,供水管网总长度为7600多千米,服务面积达600多平方千米。因火得水,饮水思源,感慨万千:水,至清、至善、至柔、至刚,水是城市的灵魂。这也是玲珑而完整的北京自来水博物馆留给人的最深刻的印象(图6)。

图6 巨大的阀门退休成了展品

水关800年

1990年,在北京大观园正南方500米远的地方,翠林小区居民住宅楼开挖基坑时,意外地发现了一处神奇的古迹。挖呀挖,挖去上层的现代堆积物后,是近代的淤积,再下面渐次是清、明、元代淤积,待清除完金代的堆积后,距地面5~6米之下,赫然呈现在人们眼前的,是一座古代供河水流通的水道建筑物――涵洞。过水涵洞建在城墙下面,也是一道通道关口,所以称为“水关”。从此,小区里虽然减少了一两栋居民楼,却出土了一座距今840多年的稀世文物。那时,都城内水系的西南一支水流,即由此穿过城墙汇入护城河去。水关位置在金中都外城南三门的丰宜门与景凤门之间。这一发现引起了不小的轰动,当年就被评为全国十大考古发现之一。第二年市政府决定建造辽金城垣博物馆,予以保护和展览。1995年又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并正式对外开放(图7)。

图7 水关遗址现场

这座涵洞的“洞”真不算小。从清理出的现场平面形态看,遗址水道南北两端逐渐敞开,中间顺直狭窄,好像喉部对接起来的两个喇叭口,南北全长43.4米,过水涵洞长21.35米,宽7.7米;入水口(北)宽12.8米,出水口(南)宽11.4米。经过专家研究,这座水关是中国已发现的都城水关中体量最大的,而且它的建筑结构完全按照宋代的《营造法式》,做得非常规范,因此是研究中国古代建筑和水利设施的一个极好的实例。这座劳苦功高的水关,被人们遗忘了这么长时间,默默地等待,800年终于没有白过。

如今,名著《红楼梦》影视热,海选演员,惊动全球,茶余饭后举国尽说林黛玉、秦可卿;经过反复“戏说”、“正说”的多年耳濡目染,明朝那些事儿人们已耳熟能详,至于清朝共有多少皇帝,皇帝有多少儿子妃子之类问题,不少成年人了如指掌,似乎也难不倒许多中学生“粉丝”。可是,中华民族在南宋“暖风熏得游人醉”的时候,北京当时处于辽、金王朝的统治之下,称“南京”、“中都”,辽金时期的这段精彩的历史,太多的人感到一片茫然,好像不是自己国家的事,极少关注,不能不令人遗憾。如今,建在金中都南城垣水关遗址上的辽金城垣博物馆(图8),它的历史陈列相当精彩,而且“言归正传”,有根有据,确确实实,正好能给我们广大群众特别是青少年们形象生动地补上这一重要的缺课。

图8日益受到关注的辽金城垣博物馆

其实,在北京留存至今或新鲜出土的辽金文物数量也相当可观。比如,同属于全国重点文物的卢沟桥,就始建于金世宗二十九年(1189年),被马可・波罗赞为“世界上最好的、独一无二的桥”。此外,戒台寺、云居寺、天宁寺、八大处、北海公园等地都有辽金遗存,只是没有像后代的一些文物那么炙手可热、受人青睐罢了。

在2007年国际博物馆日到来的时候,右安门街道科技周活动在水关南广场隆重启动,同时一个“水的故事”科普展览也适时地在昔日的水关之上举办,使800年的古迹焕发青春,洋溢着浓烈的节日气氛。在“水的故事”展览里,41块展板图文并茂,洋洋大观,全面系统地展示和解答了当今人类有关水的种种问题,别开生面,荟萃水的知识,趣味盎然。在京城各类博物馆、展览馆的形形色色展览里,这个展览特别新颖,十分珍贵,难得一见,果然参观者络绎不绝。

赞水诗墙

在名胜古迹,经常能见到歌功颂德或记载本事源流的碑碣题刻。著名的有山东泰山《纪泰山铭碑》、江苏镇江的《焦山碑林》、苏州的《虎丘摩崖题刻》、陕西的《西安碑林》以及北京北海公园阅古楼的刻石等。四川西昌的《地震碑林》,可算是珍贵的存史专业碑刻,很有实用价值。还有一类沿江河展开的,如广东英德沿北江的《南山摩崖石刻》,长江三峡的摩崖石刻,更显雄浑有力,壮观无比。

当代的碑刻也不在少数。张家界的碑林就荟萃当代名人题刻碑石近30通。北京百望山公园里有赞颂植树造林的两处绿化专题碑林,这恐怕也是世界上绝无仅有的景观了,可惜迄今知道的人并不多。

但是,从对水的偏爱来说,最值得一提的是北京转河沿岸浩大的诗墙。改革开放以来,因整治河道,地处京城西北、毗邻北二环路的转河终于露出了清亮秀丽的一面,特别是平行于西直门北大街的那一段河道,更是大放异彩。一方面,在河道西岸交通干道路边,修起了长长的温馨的街心花园;拾级而下,临水的岸边,筑起了一条堪与江南周庄、f直沿河街道媲美的走廊,墙壁上镶嵌着一幅幅北京水生植物精美的科普画片,供游人观赏,益智怡情。另一方面,在东岸,紧挨着远处林立的高楼车来人往的路边,临水的地方,用巨石砌出了一堵笔直的岸墙,却是一堵充满浪漫情怀的绝妙的诗墙。

诗墙模仿摩崖石刻,散布着中国名人的25件书法作品题刻,各个相间十数米,一字排开,犹如在艺术殿堂里办展览。转河在这里转了一个“之”字形的大弯,岸墙有文字题刻的部分,占据这一河段顺直河岸的大部分,南北绵延足有200米,十分壮观(图9)。

图9 气势恢宏的诗墙

诗墙核心地段,有毛泽东《沁园春・雪》词中的脍炙人口的名句“江山如此多娇”6个大字。望着大字,人们很自然地会联想起“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胸中洋溢着志存高远的力量。依次往南是刘少奇的“劳动光荣”、周恩来的“力争上游”、朱德的“移山造海众志成城”、陈毅的“润我京华”等手书字迹,果然字如其人,各具特色,大概都是“人海战术”修建京郊十三陵水库时期的手笔,透着豪迈的意气和澎湃的激情。结尾是文学家、书法家郭沫若的诗文,开头一句以白话入诗:“官厅水库鱼三尺”,倒也活灵活现,生动有趣,显示伟大天才的不拘一格。

往北,乾隆皇帝享受着双份的荣耀,既有他手书的“行云流水”遒劲大字,还有他的《过清河》诗。再北,吴昌硕“鱼之乐”的字形最大,单字足有1.5米高。作品中,除王羲之、苏东坡等几位古人的书法外,主要是当代名家的书法杰作,如启功、苏适、钱绍武、黄苗子、沈鹏、李铎、朱乃正、刘炳森等,多数是写古人的诗文(图10)。

图10 常忆轺车放雁时

浏览诗墙真的是一次艺术美的享受和水文化的熏陶。这里,百花齐放,真、草、隶、篆兼备,风格各异,篇幅有短有长,但是主题无一不是由衷地赞颂水的恩惠和品德。诗文涉及环绕京城、滋润北京的清河、高梁河、桑干河、通惠河、卢沟桥、官厅水库等北京的水体和水工程,所以最北头吴作人的“水和北京”题词,恰好可以当做整个墙诗系列作品的总标题。

总体上说,水和北京还算和谐,水环境日趋完善,居住更加宜人。但老天自有规律,人类顺应不好也会出些乱子。久旱不雨,庄稼照样减产歉收;降雨急了大了,下水道堵塞了,排水不畅也会成灾(图11);浪费和污染,都会加剧水资源的紧张,产生矛盾。从容对付这一切,除了管理者要有清醒的头脑之外,人人都要有主人翁意识,爱水惜水,视水为生命。

图l1 一场暴雨过后二环路内胡同积水

参考文献

[1]北京市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北京市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大队.北京地下水.北京:中国大地出版社,2008.31

[2]紫竹院公园管理处.紫竹院公园志.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3

[3]孔祥利.北京长河史万寿寺史.北京:荣宝斋出版社,2006

[4]陈文良,魏开肇,李学文.北京名园趣谈.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3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