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学字从隶书开始还是颜楷?

107 2023-11-09 07:19 admin

一、学字从隶书开始还是颜楷?

个人结合自身经历来说,颜楷比较好学一些,毛笔的颜楷跟日常写字的近似度还是较高的,对于初学者来说更容易学一点。

隶书的很多笔画,跟咱们日常写字多数使用的楷书和行书具有很大程度上的差别。

所以我认为学写字可以从颜楷开始,对于最基础的笔画有一定的了解和造诣后,会更容易去理解隶书笔画的走向和趋势。

二、没有书法基础,怎么从唐楷学颜入手?

现在随着国家重视文化回归,书法已经成为了一项不可或缺的精神财富了,现在很多的年轻人也都想在闲暇之余能拿起毛笔学学书法,一般来讲,初学书法从两种书体入门的比较多,一种是隶书,隶书相对于楷书而言相对于比较容易入手,现在对于儿童书法教学也有很多直接从隶书开始教学的,除了隶书以外学楷书的也相对来说比较多,楷书分为三个重要阶段,一个是三国时期以钟繇为主的楷书,二是南北朝时期的碑刻或者摩崖,南北朝时期的楷书书体一般称之为魏碑,再则就是唐朝的楷书了,我们一般习惯性称为唐楷,唐楷在初唐时期出现了四大家,分别是欧阳询、虞世南、褚遂良、薛稷,而在整个中国书法史中又有楷书四大家,分别为欧阳询、颜真卿、柳公权(加元代赵孟頫为楷书四大家)为,而我们现在的规范字是根据唐楷而字形结构而来的,所以初学者一般看到唐楷就会觉得比魏碑好看,故而偏向于学习唐楷的就比较多了。

学习唐楷一般从欧阳询的《九成宫》和颜真卿的《多宝塔》或《颜勤礼碑》入手的比较多,楼主提出了两个主要问题,一个是“怎么入手学颜”,一个是“怎样才能少走弯路”,再次我先把怎样少走弯路这个问题简单回答一下

自学书法走弯路是必然的,甚至有可能是一条死路,在这里要强调一下老师的必要性,当然,在下文中我会尽量的以最正确的方法来说明颜楷的笔法,让初学者尽可能少走弯路。书法老师的必要性是很重要的,在初学书法还未入门的同学中经常会出现这样的一点,譬如一月份的某天我写了一个字,左看右看都觉得极美,然后将其贴在墙上或者放起来不去看它,当时觉得写得很棒,但是当我们再努力的临习一个月之后,再看最开始的字就会觉得已经惨不忍睹,这就是我们在学习和实践过程中眼力不断地提高了,而当老师面对学生的作品时,学生不一定能看出端倪或者问题所在,而老师则一眼就能看出每个字的问题,因为老师也是从写的惨不忍睹的过程中慢慢的努力学习过渡过来的。

除此之外还有就是方法,对于最基本的楷书来说,按照现在市面上广为流传的一些书法教材来学习书法,无疑是自寻书法死路,现在有很多自学书法的人临帖,能够把帖临的非常像,临的像就是对了嘛?那可不见得,临的像和临的对完全是两码事,错的方法也能临的字形很像,但也就仅仅是字形像而已,神采气息则全都没有,对的方法哪怕临的不像,但是神采和气息却是很像,当然我们也要以正确的方法尽可能临的像。但是在这里要强调一点,书法的临摹没有人能够临到一模一样的极致,哪怕是颜真卿还阳在世,拿起笔在写也不可能写到一模一样,所以我们在字形上要尽可能做到“像”,而不是要做到“一样”,启功先生就讲临帖只能做到略像,较像而已。

好吧,再次我们废话就不多说了,直接上点干货吧。我们以《多宝塔碑》做举例说明吧。

1.碑帖与书写工具的分析

在这里我要先说明一下字帖的问题,字帖一般分为两种,一种为石刻,一种为墨迹,石刻是古人书丹上石(即用朱砂直接在石头上书写),再由工匠用刀刻成碑,后来再用纸将碑中的字拓出来,称之为拓本,则成为我们学习的范本,一般宋代拓本最为珍贵,由于是黑底白字,故而俗称“黑老虎”。而另一种则是古人直接在纸张上书写出来,有墨色变化的墨迹本,当然这里面也包含摹本,摹本非真迹,摹本是以古人真迹双钩填墨所写,最为著名的则是唐代冯承素摹王羲之《兰亭序》,为下真迹一等。(这里要注明一下,王羲之无真迹传世,都是摹本或拓本),除此之外石刻还有摩崖等,在此不加赘述。

在这里我主要讲多宝塔碑,多宝塔是颜真卿44岁时所书,是书丹上石,工匠凿刻的艺术精品,我们学习书法要以科学的方法先去了解石刻拓本的特点以及古人当时书写所用的工具。

我们首先来讲石刻碑文和墨迹的差异,譬如说若颜真卿的多宝塔碑有墨迹的话,我们拿墨迹和碑刻相对比,肯定会有一定的出入,有出入的原因有两点,一是碑是以墨迹为底本再加之凿刻而产生的,书者为一人,凿刻者为另一人,凿刻者故而技艺精湛,但多少会有些刀刻的诟病在里面,甚至有一些比较细微的地方刀是无法表达出来的。在这里我们可以拿《灵飞经的墨迹》做一下对比。请看示图

上图是我在石刻版灵飞经和墨迹版灵飞经中随便找了几个字做的对比,很明显能够看出其差异,但这种差异不仅仅是由于石刻的关系导致差距如此之巨大,除此之外还有拓的关系,拓时以浓墨或淡墨拓出来的线条粗细变化也不一。在这里举出石刻和墨迹的对比,只是为了对比其区别而已,并未有贬碑之意,碑有碑的好,墨迹有墨迹的好,在我眼里没有帖可学而碑不可学之理,我个人却相对于写唐碑较多。

我们言归正传,以上我们大概浅显的分别除了石刻和墨迹的区别,然后我再来说说笔墨的不同,先简单说一下墨,古人研墨,今人用成品墨汁比较多,研的墨和成品墨汁我个人感觉书写的手感有所不同,当然!今人至今也有很多人研墨写字,故而对于墨就粗略说一下即可,我重点要说的是笔的问题,今人的毛笔和唐人的毛笔是有所不同的,请看示图:

左为唐人用的缠纸鸡距笔,右为现代人用的笔,我们来看一下笔头的对比,唐人的笔毫短锋长,而且笔头不全是笔毛(右下图),而今人的笔头则是笔锋笔毫相对比较均匀,实心全为笔毛,由于毛笔的不同,在我们书写的过程中一些动作所表达出来的线条笔画也会有所不同,一会我会在下文中举例。

2. 执笔问题。

请看示图

上图中左边上下二图为古人单钩执笔法,说白了就是拇指和食指捏住笔管写字,而右图则是今人的五指执笔法,五指执笔法被著名书法家沈尹默先生极为推崇,此图并非是要指定初学者一定要用哪种执笔,而是要让我们了解书法发展的历程,才能够好更科学的去推理出古人的正确方法,对于执笔书法界有“执笔无定法”一说,也就是说怎么拿毛笔没有一个规定,甭管怎么拿,只要写出来的字好我们就达到了想要的效果了就可以,据笔者所知清代何绍基执笔为“龙睛执笔法”,而今人也有用嘴咬住笔而写字频频入国展的书家,着实令我敬佩(这里所说的是一位残疾无臂的书法家,而非“江湖书法”),以嘴执笔都能写好字,更何况手了,所以没有必要规定用哪种执笔法。

古人从单钩执笔过渡到五指执笔法也并非是偶然性的,而是由于书写工具的不同而慢慢演变而来的,中国古代晋唐时期是没有高桌子和高凳子的,古人都是席地而坐,一手执笔一手持纸,如左上图悬空而写,故而两指(单钩)握笔更为方便舒适,从宋代以后中国开始出现了较高的桌子以及书案了,那时我们再用单钩执笔在桌子上书写则有些不方便了,慢慢的就演化成了现在的五指握笔法。

对于悬腕悬肘悬臂等问题在这里我简单的说一下我的理解,我在书写过程中悬与不悬取决于写的字的大小,若是写小楷那般大小的字悬臂悬肘写,便有些吃力,我认为是自讨苦吃,若是写榜书大字不悬的话也是写不出来的,因为手腕担在书案上,手腕执笔能够控制的范围空间是有限的,故而写不了太的字,越是硬要这样写大字,我认为也是自讨苦吃的一种方式,所以我比较认同与怎么舒服怎么合理怎么来写。

书法中的中锋与侧锋。

对于中锋与侧峰的问题笔者就稍稍简单的介绍一下即可,毕竟很多书家终其一生追求笔笔中锋都做不到,更何况我一个区区小子,更不敢妄下论言,所以简单的说明一下侧峰和中锋的区别即可。

左为中锋,何为中锋呢?说白了中锋就是我们在书写过程中毛笔的笔尖一直顺着笔画走,如左图左下方的小图,我们写一个长横是由左往右书写,而笔尖则一直在笔画的正中间,往右书写笔尖朝左居中,写竖画是由于上往下写,而笔尖的位置则会在竖画得中间,笔尖的朝向则是正上方。

除以上中锋特点以外,其他书写方式均为侧锋,右图欲写长横而笔尖并未朝左居中,而是笔尖朝上,则可判定为侧锋用笔,长横有上下两个边,右图的侧锋行笔很容易出现下部边缘整齐平滑,而上部边缘则会出现一些毛岔枯笔等,则会显得笔画不饱满,如墨浮在纸面上一般,做不到入木三分的效果,若是不信,大家可以在纸张上以为侧峰中锋各写一笔,再翻过来看纸的背面变会发现中锋用笔的笔画更加黑一些,而侧锋的墨又淡又浮。

对于中锋和侧锋姑且就说这么多,毕竟追求笔笔中锋是每一位书法家的毕生追求,我一区区小子还在学习实践过程当中,未得所悟,便不敢再多加妄言,怕误人子弟。

多宝塔碑笔画解析

首先我们来看一下多宝塔长横与教材式笔法图,笔法图中有文字介绍书写的动作要领,通常来说我们以笔法图的方法来写长横能够写到和原碑的长横很像,所以我们就会认为这种方法是正确的,但在开篇的时候已经说过写的像和写的对是完全两回事。

我们先不管他的起笔,我们来讲讲它的收笔,从碑中的长横和笔法图中的长横以及下面“大”字的长横,我们不难看出多宝塔碑的长横有一个很大的特别就是他的收笔处有一个类似于骨头节的奇怪形状,所以我习惯性的称之为骨节,在下文中我就称为骨节即可。

碑中长横的骨节是实心的,而笔法图中的骨节是空心的且中间给与标注了书写路线轨道,我们从实心中看不出来其笔法要领,所以往往会被笔法图中的方法和方式给误导,在这里我可以非常明确的说笔法图中的轨道和路线是完全错误的,而且害人不浅,很多的初学者一直滞留不前也是因此中原因作怪。

那会有同学问,既然是碑的长横是实心的,看不出笔法,而且以笔法图中的方式能够写出一样的笔画,我怎么会那么肯定笔法图的笔法是错误的呢。我国的著名书法泰斗启功先生曾说过一句话至今被很多书法大家所引用,那就是“透过刀锋看笔锋”,我们要通过刀刻的痕迹看出毛笔的运动过程,同时要联想到毛笔的书写出来的特点,弹性,连贯,气息等等一些问题,再来科学的推理出正确的笔法。

笔者认为上图正确的长横书写方式是

1:由空中滑落“侧入笔”,我们上文当中讲到了一个侧锋的问题,侧锋是在书写的过程中而称之为侧锋行笔,而这个笔画是长横,由左往右书写,笔尖应该朝左中才算是中锋,而我们观察这个长横的起笔的“尖”是朝左斜上,上文中说到除了中锋的中解释以外,其他一律都是侧锋,这个尖朝左上方肯定属侧锋范畴之内,但是并未侧峰行笔,而是在此入笔而已,故而我在此成为“侧入笔”

2:侧入笔以后,笔一定要停顿一下,这个停顿的时间取决于书写着的能力,对于我来说这个停顿时间可能半秒都用不到,甚至于都用不到停顿直接调锋,但是对于初学者来说可能要有“一点点”的停顿时间,这个停顿是为了侧入笔以后停顿一下给调整成中锋做准备,也就是说我们停一下,把笔尖调成笔尖朝左中的方向,在拖动毛笔使得长横由此变成中锋行笔。

3:中锋行笔到一定的位置之后,我们停住毛笔,用手运动笔杆向右斜下轻轻“拧动”一下,然后利用毛笔的弹性将毛笔弹起,故而自然收笔。

以上三个动作完成便是正确的笔法,特别是对于收笔问题,还是需要初学者以我的这段文字去慢慢的领悟收笔的妙处。这种收笔方式与上面笔法图中的方式相比较之下有三点不同,一是书写运动节奏完全不同,二是书写以最简单直白的方式快速表达出来绝不拖泥带水,三是有气息的连贯性。

或许从个长横中看不出来连贯性在哪,所以我在图中又添加了一个多宝塔碑中的“大”字,让大家更明白的看懂,长横收笔以后拧动利用毛笔的弹性自然弹起,顺势滑落到撇画得左侧上放与撇的起笔相搭,就形成了一种笔断意连之势,顺势撇下来之后收笔处露锋抬起顺势与捺笔的起笔处相连,达到一个字的气息连贯的作用。

多宝塔碑中的竖画得解析

竖画分为两种,一种为悬针竖一种则为垂露竖(如上图),我们依旧先拿笔法图来说明他的笔画运行轨道,对于起笔同样也是复杂繁琐,没有实际性的气息连贯作勇,一般来说竖画的起笔都是与上一笔气息相连的,入笔也是分为露锋入笔和藏锋入笔,这里我们主要是拿多宝塔举例,故而只讲藏锋入笔问题,藏锋入笔一般都是承接上一笔逆势而上时转产生的,时转就是逆势而上入纸之后,利用手腕的力量拧动笔管调整成中锋顺势而下的。

我们先来说一下悬针竖,悬针竖很简单,起笔后中锋往下行笔,走到一定的位置边走边抬出尖儿即可,但是在这里我要说明一下,多宝塔的悬针竖一般笔尖都是稍稍有点偏左,可参照上图中千字的悬针竖。

垂露竖的笔法图与正确的书写方法误差很大,笔法图中垂露竖中锋下来以后笔锋稍稍偏左一点再往右下,形成一个类似骨节的东西,为此我特意找了几个唐朝人写的经文墨迹来做参考,我们从墨迹中明显能看出垂露竖是中锋下来以后往左上挑起再顺势往右上行笔,与下一笔形成搭接的笔断意连的动作而取得气息上的连贯。这种动作也自然而然的形成了这种类似于骨节式的笔画。

多宝塔中撇捺画得解析

我们首先来说“撇”,撇相对来说比较简单,所以我们对于撇就简单一些来说,我们首先以天字中的竖撇为例字,我在竖撇中做了一个红色的箭头执笔,大家可以仔细看这个位置是撇的中下部位,比上半部和下半部都要粗壮一些,天字中的撇是一个竖撇,人字中是一个斜撇,我们仔细看人字的斜撇,在中间稍稍靠下的位置也是非常粗壮的。

我们首先来分析为什么在一个笔画中,前部分,中间部分,后半部分都不粗壮,而为什么粗壮的部分在中部和后部的中间,首先我们要考虑到我们是书写的工具是毛笔。

首先我们的书写工具是毛笔,毛笔是具有一定的弹性的,古人发明用动物的毛发做笔而不是用棉花来做笔,我想看中的就是毛笔具有一定的聚锋性和弹性,我们在书写笔画的过程中对于笔画粗细的把控是在于“提按”上,提起笔尖写固然会写的细,压下笔尖固然会写的粗,我们经常在一个笔画中会体现出粗细两种不同的效果,如果毛笔没有弹性的话是无法做到提按的,既然毛笔的弹性作用那么大,古人肯定把毛笔的弹性发挥到极致,在这个撇中就有所体现。

撇的起笔和竖的起笔略有相似之处,逆势上行,时转调锋,改成中锋往下运动,当笔画写到中间以后的部位,就要考虑到出尖儿了,故而已超过中间部分笔者就会有稍稍将毛笔下按一点,利用毛笔的弹性,将下按加粗的部分形成一个可以利用弹性的发力点,顺势而出,就会写的这个笔画的气势来,会显得这个笔画比较挺健。竖撇和斜撇的道理是相同的,只是运行的方向是有所不同,大家明白了这个书写的道理然后再多加以练习,竖撇和斜撇就会很快谢好的。

书法笔画中比较难的笔画有两个,一个是戈钩,一个便是捺笔,捺笔分为两种,一种是斜捺(例如人),一种是平捺(例如之),颜真卿对于他多宝塔碑中的捺画处理的非常的巧妙,我们首先看笔法图中的捺画,一个起笔之后,直勾勾的向下行笔,到了该结束的时候出捺角结束。在这里不能说这个笔法不对,但是这个笔法却不能适用于像多宝塔碑或玄秘塔碑的这种字帖中。

人们往往说起捺画,就会提到一个“一波三折”的词,但是在笔法图中只有一波两折,我们拿上图的“人”字捺画做一个分析,我把捺画细致的分成了四个部分,第一个部分是比较平一些的起笔,第二个部分就开始往下行笔,第三个部分就有点稍稍平一些的小动作,第四个部分就出捺角了。这正好是一波三折的四个动作,但是很多人临多宝塔时候就往往一波两折,而忽略了一波三折中的第二折的动作。

大家都知道柳公权是学颜真卿出身,所谓颜筋柳骨就是这么来的。学过柳公权的人都知道柳公权的字里有很多颜真卿的东西,但又不完全是颜真卿的东西,是因为柳公权把颜真卿的一些用笔按照自己的理解加以改变了,他有一部分的改变无非也就是将某一个笔画的特点夸张了,或者含蓄了,所以笔者就拿了一个颜真卿多宝塔中的“之”字和柳公权玄秘塔碑中的“之”字做了个捺画的对比,我把颜真卿的平捺标了一波三折的一个路线图,然后又把柳公权的也标了一个路线图,很明显他们的平捺方式几乎都是差不多的,但是柳公权的捺笔比颜真卿的更露骨一些,颜真卿显得更加含蓄一些,这也就说明柳公权把一波三折中的二折给夸张化了,我们以后在学习书法的过程中可以经常的哪一些法帖来对比,因为每一个书家的每一个笔画都不是凭空而来的,都是有源头的,譬如柳公权的源头就是颜真卿(当然也不全是颜真卿,只是颜真卿占得相对多一些),裴休的源头是欧阳询和柳公权再往前也能追溯颜真卿。就像所有学行书的源头都是书圣王羲之一样。

我们把“第二折”说完了,我们该说一下第三折,第三折是一个平出的捺角,但是看图片中的“天”字和“人”字的捺角底下都缺一块,柳公权的“之”字也缺一块,缺的原因是什么?在这里我们就要说到最开始讲到的唐人用笔了,唐人用的笔笔尖特别的细长,笔肚特别的粗,而这个捺角最粗的位置则是“笔肚”所在纸张上最后的一下了,因为要出这个尖必须得边走边抬笔,抬到最粗的地方之后再抬笔就剩下又细又长的笔尖儿了,故而就形成了这种特有的捺角,有的学这种缺一块的捺角,有的人不学这种缺一块的捺角,究竟该学与不该学,我个人觉得学也可不学也可,这种捺角有它的美,就像刻印章一样,原本秦汉印的边缘由于锈蚀或者磕碰,盖出来的四边都有残破,而现在的篆刻家在刻完印章以后都会用刻刀把印章的四个边缘敲的碎一些,追求一种斑驳的年代感,摩崖石刻也是如此,很多人在临摹的时候也在追求一种风蚀的斑驳感,不写这种捺角也没有错,因为那种捺角本来就是由于毛笔的不同自然产生的一种独特风格。

我希望我所写的这点东西能够对于一些自学书法的朋友有一定的用处,不至于走弯路,我愿意把我自己的一些感受写出来分享给大家,这也是我的发心,希望能够对一些朋友有用处,当然,我的这些观点也许有一些不成熟或者不正确,还望师友们多多批评斧正。

布尔晋时年二十有六写于燕市

戊戌年二月三十一凌晨

三、临习楷书是从魏碑开始好还是从唐楷开始好?

好久之前的问题了。

既然看到了,墨姐就来说一说自己的看法吧~

临习楷书,从魏碑开始好,还是从唐楷开始好?

这个问题的主观性还是比较强的。

书法属于视觉艺术,每个人的欣赏水平、欣赏角度不同,偏好自然也就不同。

所以,与其从书体本身出发,不如结合两种书体出现的时期背景来进行一个分析,可能更有助于各位了解两者的异同风格。

接下来,墨姐就粗浅的说一说个人的拙见吧。

魏碑与唐楷,可以说是一种上下承接式的关系。

正如题主所言,唐楷从魏碑当中吸取了大量养料,但这并不代表唐楷不可以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下面墨姐就从历史背景的角度,简单介绍一下魏碑与唐楷。

1、魏碑

魏碑的出现,其实具有一种时代性。

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继大一统之后的一段大分裂时期,历史的动荡,社会的变迁,民族的融合,等等一系列的变故,对当时的人们,尤其是文人士族阶层,都产生了较大的影响。

这一影响既包含思想方面,又包含于审美方面。

当时很大一部分文人,开始了思想上的初级解放,字型呆板、僵化的汉隶,开始难以被时人接受,于是,一波文字变迁就这样开始了。

他们将原本的汉隶字体进行了新一轮的改变、简化,减少笔画波折,化圆为方,最初的“楷体”就这样出现了。

当然,由于处于初变时期,文字的书写并没有普遍的约定规范,所以自曹魏至隋唐,三四百年间,南北朝各地出现了大量风格不同、书写各异的早期楷体。

而这类楷书流传至今,所存最多、保存较为完好的,就是北魏时期的石刻书体。

基于这一原因,后人将这一时期流传下来的石刻楷书统称为“魏碑”。

“魏碑体”的出现,标志着传统汉隶的衰落。

从历史背景下来看,纷争乱世,王权体系的衰落期,往往是文化思想的上升期。

这一时期,书法的生命力格外活跃,再加上钟繇、卫觊、二王这些当世名家的不断涌现,创造出了一个前所未有的书法大发展时代。

所以说,结合时代特点来分析,魏碑的风格,自然是独具个性,且超乎法度,凝重多变,这是时代赋予人的一种性格,又由人赋予到了书法文字上。

2、唐楷

结合魏碑的出现背景来分析,唐楷的出现,同样有着时代因素。

大唐王朝上接隋朝,南北融合,经济繁盛,风气开放,国家统一,君明臣贤。

博大丰伟的唐文华,加上太宗皇帝酷爱书法,使得当时名家辈出,书法艺术再度达到一个高峰。

魏晋南北朝时期发展而来的书风,到了这一时期,才真正合南北于一体,集为大成。

初唐四大家,虞、欧、褚、薛,便是楷书成熟的代表人物。

所谓唐楷对人的束缚,大概就在于,唐楷处于“成熟期”,并非“创造期”。

成熟期等于已有法度,且“山顶”较高,常人难以逾越,所以只能模仿,难以突破。

而创造期属于百废待兴,一切皆有可能,一切皆是法度,所以就显得“活泼”一些。

从历史背景这个角度来看,自魏晋南北朝的“百家争鸣”,到唐王朝的“独尊楷术”,这正是文字、书法发展破古从新的一个过程。

所以,我们学习唐楷,等于直接从高峰开始入手,想要再次突破不可谓不难,于是才有了被“束缚”的感觉。

从这一点来看,唐楷可学,魏碑同样可学,孰好孰坏并无分别。前者是一道门,后者是一条路,直接进门还是从头上路,这取决于个人的选择。

说完了两者的时代特性,下面墨姐就再来说一下,初学者是选择唐楷,还是选择魏碑。

要进行选择,我们得先说一说它们各自的特点。

1、魏碑的特点

魏碑的特点与其发展的轨迹有关,时间段不同,魏碑的风格特点也发生了变化。

初期为半隶半楷,字体方正,古拙森严,如《广武将军碑》;

随后发展各异,有方整严峻,峭拔俊丽的《龙门十二品》

有结体灵动,点画劲秀的元氏家族墓志;

有笔画劲健洒脱,气韵生动自然的《石门铭》

也有浑穆宏达,气度雍容的《论经书诗》《东堪石室铭》。

最后,当然还有被康有为推崇备至的《张猛龙碑》,骨力瘦硬,又含平和劲秀之气,已然开了唐楷之先声。

总而言之,魏碑书体的特点,就在于一个“新”字,每一种特点,都足以让人领会一种笔意,一类写法,这便是魏碑的出彩之处。

2、唐楷的特点

与魏碑的“寻法”、“无法”相比,唐楷最大的特点,就是讲求“法度”。

这里的法言之有二:

第一是笔法、字法、章法等方面的法度,规范;

第二则是审美之法,也就是审美的标准、审美的模式。

这种“尚法”的特性,使得唐楷建立起了自身严格的审美标准以及艺术规范,一跃成为影响后世的真正意义上的“楷书”。

3、初学者适合学哪个?

对于初学者而言,墨姐建议,还是以唐楷作为临习目标比较好一些。

原因也是因为法度。

相比于魏碑的“灵活多变”,唐楷的的风格特色较为鲜明,且有法可循。临习一段时间之后,可尝试从形似转为意似,用笔转为运笔。

而魏碑则略有不同,一上手就临习魏碑,并非不可以,但要有功夫。这里的功夫包含两个意思,一个是超出常人的刻苦练习,另一个则是个人悟性,或是名家指点。

楷书并非入门所必须,这一点毋庸置疑。二王、钟繇这些名家,学习书法时,尚无现在意义上的楷书,也并没有耽误他们成名成家。

但这些人都有个特点,一个普通人难以企及的特点,人家都有名师指点,而且勤奋至极,再加上个人天分以及领悟力,这几个因素结合在一起,苦练数十年才成为一代大家。

而如今的我们,能达到以上条件者,可谓少之又少。

所以,我们不如直接先跳过魏碑,从唐人趋于成熟的书体上入手,先得其法,随后再循序渐进,这样或许会更合理一些。

下面的内容是针对初学者滴,各位大佬可以选择性忽视哦~

忽视分割线

------忽视--------忽视--------忽视--------忽视-----------忽视---------

我们就简单举几个例子,来了解一下书写魏碑与书写唐楷需要注意些什么。

1、魏碑的注意事项

康有为曾对魏碑提出“十美”。

这十美大抵可分为三大方面,笔法、结构、气势。

我们先来简单介绍一下这三个方面。

·笔法

从笔法来看,魏碑的的笔法跳跃,曲涩并存,点画峻厚,方笔峻厚,圆笔浑穆。

以方笔为例

横画:以侧锋起笔,外露棱角,行笔是捻管外旋,由侧转正,收笔时提笔右下,稳健回锋。

竖画:同样是侧锋落笔,转锋向下,且行且提按,驻笔稍稍向右,随后收笔回锋。

点画:魏碑的点极有特点,“含锋露齿”,形如三角,一般落笔方切,捻管内旋,下行驻笔回锋。(立,公)

·结构

魏碑之所以在时隔千年,仍旧能受人喜爱赞叹,原因就在于它多变的结构,以及结构当中蕴含着的丰富的想象力。

魏碑的结构多朴拙,开张,多见险势,这一点与唐楷有所不同。

将魏碑当中的摩崖、造像记、墓志等诸多载体当中的文字字型归纳起来,魏碑的结构大致可分为两大类型:斜画紧结和平面宽结。

斜画紧结型,如《张猛龙碑》《贾思伯碑》。

平面宽结型,如《泰山金刚经》

·气势

北魏末期,原本粗犷的书风逐步成熟,发展为书体结构精美且颇具气势的独特书体。

北齐、北周时期的摩崖字,更是延伸跌宕,结构独特,变化极大,无定式、定向。

虽无定式,但魏碑中所呈现出的豪放、雄强的大丈夫气,却是后世书家门所公认的。

如太字与觉字。

整体结构端庄且丰满,空间洞达,气势浑穆。

·注意事项

基于以上三个特点,书写魏碑时,我们要注意的地方也就显而易见啦。

再临习时,我们应当先去追求“形似”,察之尚精,拟之贵似,力求将魏碑的精神面貌临写出来,宁拙勿巧,不要刻意追求外形的“俊美”,而忽略了碑帖当中所蕴含的朴拙自然之气势。

2、唐楷的注意事项

唐楷的用笔结构,直接或间接地受到了汉魏书风的影响,却又与之略有不同。

它的特点在于,用笔讲究,点画、结构匀称规整,且法度严谨。

从气势上来看,唐楷的整体特点较为严肃凝重,姿态各异,且富金石气。

拿颜真卿的《多宝塔碑》为例。

这是颜氏的早期作品。用笔丰腴秀润,结字严谨,章法紧凑。

用笔横细竖粗,结字雍容大度,字形外紧内松,自成体系且气势磅礴,奠定了颜真卿楷书变法的用笔和结构基础。

在临习唐楷的时候,我们要注意每个字所包含的独特的“势”。

这和魏碑字体的“势”略有不同,唐代的这些杰出书家,相当一部分是在吸取前人精华之上,融入了大唐王朝独特的时代之“势”,加之个人的境遇心理,从而创造出了各类风格不同的楷体。

我们在临习书帖之时,最好先去了解一下书者以及书帖的“前尘往事”,这有利于我们更好的理解书帖中所包含的意象。

另外,我们在临习时也要注意,唐代的这些书家,每一派都足以让我们学习一生,对于初学者而言,还是不要轻易去换帖。等到临写纯熟,再去更习别派技法,如此往复,习百家之精华,才有可能达到“出帖”之境,自创一派。

当然啦,这些都是墨姐的个人“妄想”,真正能达到这一境界,恐怕已经“人书俱老”,时日无多喽~

好啦,以上就是墨姐的答案啦。

各位对书法感兴趣的同学,可以关注墨姐的公众号【文也书院】。

500G书法资料免费赠送哦~

四、从胡北天门到长治?

驾车路线:全程约716.6公里

起点:天门市

1.从起点向正北方向出发,沿许广高速公路行驶147.3公里,直行进入随岳高速公路

2.沿随岳高速公路行驶18.5公里,稍向左转进入许广高速公路

3.沿许广高速公路行驶38.2公里,直行进入焦桐高速公路

4.沿焦桐高速公路行驶148.1公里,朝平顶山/洛阳/许昌/南阳方向,稍向右转上匝道

5.沿匝道行驶990米,直行进入宁洛高速公路

6.沿宁洛高速公路行驶120.7公里,朝洛阳/晋城/G36/G55方向,稍向左转进入二广高速公路

7.沿二广高速公路行驶630米,直行进入二广高速公路

8.沿二广高速公路行驶142.4公里,朝长治/太原/G55/晋城煤业集团方向,稍向右转进入二广高速公路

9.沿二广高速公路行驶600米,直行进入晋城绕城高速公路

10.沿晋城绕城高速公路行驶24.4公里,稍向左转进入二广高速公路

11.沿二广高速公路行驶250米,直行进入二广高速公路

12.沿二广高速公路行驶63.2公里,过漳河大桥,在长治南/长子/S326出口,稍向右转上匝道

13.长治市内驾车方案

1) 沿匝道行驶580米,左转进入S326

2) 沿S326行驶2.6公里,左转进入西二环路

3) 沿西二环路行驶2.0公里,右前方转弯

4) 行驶1.2公里,左转进入站前路

5) 沿站前路行驶660米,右前方转弯进入府后西街

6) 沿府后西街行驶3.1公里,过左侧的格力电器全国4S连锁专卖店约200米后,左转进入英雄中路

7) 沿英雄中路行驶610米,到达终点

终点:长治市

五、广西胡姓从哪里迁来?

根据胡氏族谱,胡楚英胡济父子在元末明初从江西吉安斗塘(原新余市斗塘)迁到广东佛山市南海区松岗坎头村,现族居地是广西平南县官成镇新平村罗文屯 ,胡济在明朝初年到广西平南当知县。清朝初,清军南下广州,七世祖十九兄弟在南海松岗坎头村失散,其中有两支迁广西平南,七世祖胡惺宇和胡仲康移居平南(明朝官,平南避难),还有一支在坎头村,其他无法联系。

字辈:家传仁善与忠良,安定美名集吉祥,积德自然增福寿,永远统绪延繁昌。

六、练习毛笔书法该从哪种字体开始?楷?篆?隶?

我是从赵孟頫的行楷入门的,小时候性格暴躁,受不了枯燥的欧柳颜,纯粹为了培养兴趣练习了赵体。我总觉得理论是理论,实践是实践,针对你的性格来是最好的。天赋有限的,先从隶书学起,因为简单,性格暴躁的,先从赵体学起,因为有趣,现在我主修的是欧阳询和米芾,小时候刚学的时候,父母真是把各种书家都让我练了看哪个最好,长大了翻一翻书柜,妈蛋唐朝有名一点的字帖一个不缺,小时候都写过,居然一点印象都没有!可见,在公认正统的书家中找到你心仪的就可以!隶书楷书开始都可以,看性格!但也别太冷门了,我学生有练康熙字典体的,怎么劝都不听,呵呵,小众狗,练去吧!

七、从二胡颜色上怎么区分二胡木料?

一般来说,二胡在制做过程中是要上漆的,如上的是较厚的油漆,这类琴使用的一般不是黄少太好的材料,好琴一般只上一层清漆,完全可以看到木头的原本色泽,如色泽黄艳纹路请晰,多用的是花梨木,黑色细纹一般是黑檀木,紫红纹细的多为紫檀木,红而纹较粗的是一般的红木,也是好料。

八、从胡地传入中国的曲子?

《婆罗门曲》改编的《霓裳羽衣》。龟兹乐是古龟兹的音乐。龟兹乐是隋唐胡乐的代表,其中使用的印度乐调理论,成为二十八调体系形成的基础。

西域的龟兹乐对中原音乐的影响最大。

西域音乐在中原的具体体现曲目,有《霓裳羽衣》和《秦王破阵乐》。《霓裳羽衣》是唐玄宗在西凉节度使杨敬述所献的《婆罗门曲》的基础上加以润饰而成的,情调幽雅清丽,着力渲染虚无缥渺的天外世界。

九、从武汉到胡集自驾高速?

从汉阳的“武汉西”入口上汉宜高速,汉宜高速是沪渝高速其中的一段。然后一直往宜昌方向走,全长近300公里,在宜昌的“伍家岗”收费站下车,单程高速费是120元。油费的话,要看是什么车型了,300至400的样子吧

十、姓胡从光字辈起名?

出生年月日时辰 性别胡焕杰 三才 木火火 吉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相关评论
我要评论
用户名: 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