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凉山为什么叫凉山?

134 2023-11-20 15:54 admin

一、凉山为什么叫凉山?

1952年,凉山建州时的名称是西康省凉山彝族自治区。

当时的凉山地区属西昌专区,西昌专区属西康省,所以划出的凉山地区作为凉山彝族自治区也同属西康省。1955年10月1日西康省并入四川省后才改属四川省。

用凉山还是“斯普古火”?

凉山这个名称,据清代编撰的《宁远府志》,说凉山以“群峰嵯峨,四时多寒”得名。解放前云南一带称凉山地区为“巴布凉山”,“布”字与古“濮”字有关,凉山古时有“濮人”,彝族称之为“濮苏乌吾”,即后来称之“僰人”的少数民族居住。而彝族自称凉山地区为“斯普古火”,汉语意为森林茂密的高寒地区。

凉山远古时满山遍野都是森林。凉山很多地名都与林木有关,如金阳县的灯厂,却与灯无关,原名是墩场,墩是木墩,四川方言叫直径盈尺的方形原木为墩子,即木墩。墩场是墩子(原木)的集散地,各地砍伐的原木多运到这里来集中,然后顺金沙江,漂流至长江下游,再转运各地使用,墩场之名缘此。昭觉的四开,是彝语地名,是彝族以杉木劈成木瓦板的地方而得名。这些都说明古时凉山遍山都是森林,以此得名“斯普古火”。在准备建凉山彝族自治区时,当时西昌第一任地委书记梁文英曾广泛征求各方特别是凉山彝族的意见,是用凉山?还是“斯普古火”?最后根据多数人意见,还是用的“凉山”这个词,这就是凉山得名由来。

把夷族改称为彝族

至于“彝”字也有来历,彝族自称“诺苏”,解放前汉族称为“夷族”,或其他带有歧视性的称呼。“夷”字从字形字义上,是“一”、“人”、“弓”三字组成,反映彝族人民古时在森林中以狩猎为生,但夷字却带贬鄙之意,是古时汉族对少数民族的贬称,如东夷、南夷、西南夷等;清时称外国人也称作外夷,如搞洋务运动时就称要“师夷之技”。毛主席在1950年接见以潘占云为团长的彝族进京参观团时,就征求代表的意见,毛主席提出是否可以把夷族的“夷”字改为“彝”字,“彝”字有丝有米,即有吃有穿,是富裕的生活。当时,参观团的代表都非常赞同。所以中共西昌地委于1950年11月1日正式下达文件,把夷族的“夷”字改为“彝”字。通知中并说,把“倮倮沟”(昭觉县境内)改为“解放沟”;把“平夷堡”改为“平等堡”;“锁夷桥”改为“解放桥”;“蛮子岗”改为“解放岗”(都在越西县境内)。自此,夷族就正式改称为彝族,这是党的民族政策的有力体现。

为什么当时称作“自治区”?

当时根据《共同纲领》第51条的规定:“少数民族聚居地应实行民族区域自治”;根据当时的西南军政委员会1951年2月24日批准的《关于西南少数民族地区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及建立民族联合政权的意见》第一条规定:“本区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应暂就其所在行政区(如省、专区、市、县、区、乡等)分别建立各级民族自治区人民政府。”根据这些规定,所以在1951年1月16日建立的西昌红毛妈姑彝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区级,现已划归喜德县);1951年4月22日在昭觉建立的昭觉县彝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县级)都通称为自治区。为此,在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1952年4月30日对西康省人民政府的关于调整区划报告的批复中批准:以西昌专区的一部分地区划设为相当于专区级的凉山彝族自治区。这里也是称作自治区,只是明确为专区级。

以上这些,就是凉山彝族自治区人民政府的得名由来。以后在1955年4月在凉山彝族自治区第二届代表会议第一次会议上,才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1954年)第53条规定:“自治区、自治州、自治县设立自治机关”。这里,自治区是指省一级,自治州是指专区一级,所以才在会上通过决议,把凉山彝族自治区改称为凉山彝族自治州。

二、凉山与大凉山的区别?

两者的区别在于;凉山是凉山彝族自治州的简称,包括了全凉山十七个县市,首府是西昌市,而大凉山则是凉山州的一部分县,是指一些县总体海抜高,但大山的绝对高差小,山势、坡度略小。包括昭觉、布拖、越西、甘洛、普格和喜德等县。两者的范筹不一样

三、大凉山小凉山歌曲?

山鹰组合大小凉山山鹰组合麦子黄了吗索玛红了吗风痕累累的老树还能为你遮雨吗离家那么久思念那么多浮浮沉沉...

四、大凉山小凉山在哪里?

一、大凉山[dà liáng shān]

中国西部山脉。在四川西南凉山彝族自治州内,是大雪山的支脉。东北-西南走向。海拔2,000∼3,500米,个别高峰近4,000米。山地西侧美姑、昭觉一带为山原,丘陵起伏,顶部浑圆平坦,林牧业发达。东南侧为金沙江谷地,河谷深切,地面破碎。大风顶一带为大熊猫分布区。已建立自然保护区。大凉山为彝族聚居地区。大凉山以东为小凉山,以北为小相岭,以西为安宁河谷地。

二、小凉山(宁蒗彝族自治县旧称):云南小凉山(宁蒗彝族自治县)位于中国云南省西北部丽江市,北接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它是大雪山的东南分支。

小凉山彝族是从四川大凉山迁徙而来的,为了区别于四川大凉山彝族,宁蒗彝族一般被称为小凉山彝族。大约在15世纪初,因为大凉山彝族内部的部族纷争,一支彝族就迁到了宁蒗定居,发展成为的小凉山彝族。

扩展资料:

1、当地彝族风情:

(1)美丽的彩裙羊坪乡是小凉山彝族风情浓郁的地方(它过去属于宁蒗彝族自治县,在1960年划到永胜县),全乡7000多人都是小凉山彝族,因此保留有比较好的彝族传统风俗。

每月2、7日的集日上,走在羊坪的街上您会眩晕于女人裙子上一道道类似彩虹的亮丽色彩中。

云南其他地区的彝族大多穿长裤,小凉山彝族女子穿彩裙。不管是披着镶花边头帕未婚女子,还是带着荷叶型八角帽的已婚女人,她们都会穿着用红绿白或是用红黄蓝搭配成的彩裙。

幼年的女孩子穿着就比较朴素了,她们带着纯黑的头帕,身上的彩裙也只有两种颜色。

(2)彪悍的披风

小凉山的彝族还有一种特殊的服装——长至膝盖以下的羊毛披风,披风有黑、白两色,但是黑色最为流行。这种饰有流苏的服装具有多功能,白天可以做外套挡风,夜晚还可以做被褥御寒。虽然彝族的男子已经很少穿着民族服装,基本上都是汉族打扮,但是披上传统的披风时,还是能够看出那一份彪悍和洒脱。

(3)火把节

传说很久以前有一个恶魔到人间毁坏庄稼,于是人间的一位大力士就决定和恶魔决斗,日期就定在了六月二十四。可是他们连着战斗了三天三夜也没有分出胜负,于是地上的人又是吹笛,又是跺脚给大力士助威,终于恶魔被打败了。但是恶魔不甘心,于是又找来了各种害虫来摧残人们的庄稼,可是人们发现用火把可以烧死害虫。为此,人们就在每年的大暑这一天过起火把节,庆祝这次胜利。

火把节的时候要穿漂亮的衣服,杀猪宰羊,用新荞做的粑粑祭祖。还有赛马、摔跤、斗牛、斗鸡等娱乐活动。最热闹的就是到了晚上,家家户户人人高举烧死害虫的火把,先围着自己家转一圈驱邪避毒,然后将火把聚在一起,围着篝火唱歌跳舞,整夜狂欢。

2、地方美食:

彝族的“送客菜”:彝族家风很严,性格直爽,待人礼貌,异常好客。每宰一头猪,自己随便吃上一点就全部腌起来,留着待客。客人来家,吃得一般,客人走时,热情挽留,挽留不住,要做送客菜。送客菜又叫“十样菜”,是腌过的猪心、肝、肚、肠、腰切成三角形,同排骨、肥肉一起是送客菜中最多的三样。

客人吃送客菜,要由外吃到里,即先从肥肉、脖子肉吃至肝、心,不能从里吃到外,更不能凭自己的口味“乱吃”,否则会被主人认为是“没有教养”。如果你是不懂规矩的外地客人,主人会在你的面前放上一个小碗,按从外到里的顺序把菜一样样地放在小碗中让你吃。吃过送客菜,饮完主人敬上的一杯浓茶,客人就可以走了。

五、凉山美食

凉山美食探秘——品尝一番独特的味蕾盛宴

凉山位于中国西南部,是一个拥有丰富多样文化和美食的地方。这里的美食独特而且口味鲜美,吸引了来自全国各地的游客。无论你是一个美食家,还是对陌生的风味充满好奇,凉山的美食绝对可以满足你对美食的需求。

火辣香辣的凉山火锅

提起凉山美食,第一件让人想到的就是火辣香辣的凉山火锅。这是一道集合了凉山特色食材的美食,其中最吸引人的就是麻辣汤底和丰富的海鲜、蔬菜、肉类以及野味。凉山火锅使用的是当地的特色辣椒和草本植物,使得火锅的味道更加独特而且具有辣味。

在凉山火锅中,你可以品尝到各种新鲜、美味的食材,例如嫩滑的豆腐、鲜嫩的牛肉、香甜的草鱼和肥美的山珍野味。在炙热的天气中,和朋友们一起围坐在火辣的凉山火锅前,一边享受美味佳肴,一边品味友谊的甜蜜。

酸辣爽口的凉山酸汤鱼

凉山酸汤鱼是凉山地区另一道很受欢迎的美食。它深受逢山开路、遇水搭桥的原始山区地理条件的影响,以新鲜的鱼类和野菜为主要原料制作而成,味道酸辣爽口。通过特制的调料和独特的烹饪方法,凉山酸汤鱼融合了当地的酸菜、酸豆和辣椒等特色调味品,给人一种齿颊留香的美妙感受。

凉山酸汤鱼的特点是鱼肉鲜嫩、汤汁酸辣配以丰富的酸菜和豆芽等蔬菜,每一口都带给你一种清新爽口的感觉,让你回味无穷。尝一口凉山酸汤鱼,仿佛整个凉山的酸辣气息都融入了你的味蕾。

口感丰富的凉山豆皮凉粉

凉山豆皮凉粉是一道非常受欢迎和流行的传统凉菜,以地道的豆皮和凉粉为主料,配以各种香辣酱料和蔬菜作为辅料,给人一种口感丰富的美食享受。

凉山豆皮凉粉的制作工艺独特,将豆皮切成条状,加入作料后用热水浸泡,再切成薄片盖在凉粉上,最后加上各种酱料和蔬菜,使得其味道独特而且美味。它的口感柔软、爽滑,入口即化,如丝般细腻的凉粉和咀嚼有劲的豆皮,给你带来一种美妙的食物享受。

甜而不腻的凉山酸甜鱼

凉山酸甜鱼是一道以鱼为主要食材的甜品,是凉山地区独有的美食之一。它的制作方法独特,将新鲜的鱼肉炖煮后加入白糖、醋和特制的调味料,使得鱼肉入味酸甜可口。

凉山酸甜鱼的特点是甜而不腻、口感丰富,鱼肉鲜嫩多汁,包裹着甜酸的汤汁,给人一种香甜爽口的感觉。它是凉山地区人们喜欢的一道传统美食,也是来凉山旅行的游客必尝的美味之一。

结语

凉山美食是中国西南地区独特的风味,融合了当地的风土人情和特色调味品,给人一种独特而又美妙的味蕾盛宴。无论你是喜欢辣味的火锅,还是喜欢酸甜口感的美食,凉山都能满足你的要求。

作为一个美食家,品尝凉山美食绝对是一次难得的体验。这里的美食不仅贴近当地人的生活,更蕴含了凉山地区的饮食文化和历史背景。来凉山旅行时,不要忘记一定要品尝当地的火锅、酸汤鱼、豆皮凉粉和酸甜鱼等特色美食,给您的味蕾带来无限的惊喜和享受。

六、如何评价凉山?

我尝试下从历史和现实两个角度进行切入,欢迎评价。

以下是我所知道的,部分曾经在其他问题回答过。

(一)另一面的凉山

说到凉山,不得不讲其源泉。

如今的凉山彝族自治州是在1978年由原凉山州与西昌地区合并而来的,州府设在西昌。

在西昌曾流传这么个说法:抗日战争时期,首都南京陷落,蒋公决定西迁重庆。曾有人问蒋公:若重庆再陷落,迁都何处?

蒋公回答:誓死捍卫重庆,但若重庆陷落,则以西昌为第二陪都。

事情真假未可辨,但我从文献中查过,至少在豫湘桂战役大败后,凯申公曾经考虑过迁都西昌。

西昌北靠大小凉山、西接川西高原,东、南皆被金沙江包围,滩险水急。又因西昌地处安宁河谷,土地较为平坦,温度适宜,真可谓是,易守难攻。

或正因此,国共内战的最后一役即在此展开。蒋公曾希望以西昌为“反共救国”之基地,并将西南长官公署迁至西昌,又令胡宗南镇守此地。但胡宗南早已没了斗志,在解放军先头部队快抵达西昌时搭飞机离开此地,假海南岛飞抵台湾。不到一日,解放军即攻下西昌。

一个得到凯申公支持的第二陪都,能有多差?

最新的全国百强县,西昌已经上榜了。四川仅有三个县上榜。

那么原凉山州呢?我就举最悲伤作文发生地越西的例子。

(越西县是当年孟获起兵时的越巂郡演变而来,也有说法讲,孟获就是彝族人,待考证。)

张平宜是台湾云林人,前《中国时报》记者。十年来,为帮助凉山地区的麻风病儿童上学,她辞去工作,散尽百万家财,在越西的腹地大营盘村建立起一座供麻风病儿童读书的小学。她数十年如一日的坚持,给麻风病人带来希望,也由此获评2011感动中国年度人物。

上个世纪,为了阻隔麻风病的传播,当地政府把麻风病人集合起来,形成一个个麻风村。麻风村多位于深山之中,与世隔绝,在成功控制麻风病感染者人数的同时,也导致麻风病人成为社会的弃婴,更使麻风病人的儿女们求学困难:既赶不上山外学子的求学进度,又常常因为父母而备受歧视。

在凉山,这样的村子,可能有十多个。

(二)发展极度不平衡又常常上新闻的凉山

首先,需要指出,凉山在整体上确实很穷。

17个州辖县市中,有11个是国家贫困县。诸如凉山部分地区家庭一年仅吃三次肉、适龄学童每日徒步四五小时去上学的报道屡屡见诸大陆媒体。

在彝族人聚居的高山地区,大多保留着人畜同住的习惯:往往是一件土坯房,没有窗户;牲畜住左边,居民在右边;中间堆砌一团烧火用的简陋火坑,一为冬天生火取暖,二为烤熟土豆以充饥。

彝族同胞脸部的皮肤相对较黑,一个重要原因即是,生火所产生的烟的影响。

其次,需要明确,凉山区域发展十分不平衡。

州府西昌,是四川县域经济第二名;经济次发达的会理,也可跻身西部经济百强县。2014年,冕宁县的某村因为堆砌钱堆给村民发钱登上各大媒体的门户网站。可见,凉山并非全体贫困。

有一个很明显的规律,发展较快的县市大都是汉族聚居县;彝族人口较多的县市,大多发展较慢。

凉山一方面坐拥大自然的恩赐,一方面又被自然条件所左右。

大陆三十个少数民族自治州,凉山的工业总产值仅排在朝鲜族的延边州之后,位列第二;

凉山有泸沽湖(湖边有摩梭人)的一半,有西昌航天卫星发射基地,也有南红玛瑙、甚至金矿;

凉山水电潜力巨大,水能资源占大陆的15%,全部转化税收至少有百亿。

1978年以前,凉山彝族自治州只有九个县,这九个县除雷波县彝汉人口各占一半外,其他八县彝族人口占绝对优势。

凉山州旁有个同等级的行政单位,叫西昌地区。西昌地区管辖的县大多以汉族人口为主。

后来为了促进凉山地区的经济发展,把西昌和其下辖的六个县、木里藏族县、盐源彝族县并入凉山州,并将州府迁到西昌,才形成了今日的凉山。

因此,西昌和原属六县经济水平好于凉山州原有九县和木里、盐源。

西昌并入凉山后,虽然从地级区域(类似于省辖市),变成了县级市,但由于有大陆政府民族地区政策加持、以及是攀西增长极的核心之一,发展迅猛。

但是原有九县发展缓慢,以西昌带动老凉山地区经济发展的设想并没有实现,甚至有人说:西昌的发展建立在压榨其他十六县市的水平上。

所以有人说,西昌不乏豪车,老凉山处处难通车。

虽然凉山资源富集,但是交通太差(这应该是凉山地区的通病),制约了经济的发展。普遍说来,凉山各县到州府西昌要坐车3—6小时,离西昌最远的木里县到西昌需要8小时,而西昌到省城成都需要坐t字头的火车10小时。

凉山地势高,很多农作物不能生长,当地盛产土豆和苦荞。后者被凉山州政府作为重点发展产业,希望能带动农民致富。前者是百年来凉山地区的主要作物。

凉山汉族区域曾有这么一个说法,凉山高山地区的彝族人,早上烧一锅土豆,早上吃,中午吃,下午吃。人吃什么,动物就吃什么。当土豆保存不下来时,制成土豆干,用以充饥。

(三)毒品和艾滋病的双重打击

正因凉山当地发展滞后、生活不易,当毒品沿着成昆铁路,从昆明走向成都时,地处成昆铁路要害地段的凉山受了很大影响。

毒品来钱快,很多人开始种毒品、贩毒、吸毒。

随着中央机构打击力度的加大,地方政府的强势作为,以及卫星等技术手段的应用,如今,凉山种毒品的现象比以前少多了。

但是贩毒依旧猖獗,一方面,从事其他行业来钱太慢,毒品诱惑力很大;另一方面,彝族人很多也不具备从事其他行业的能力,如果不贩毒,就只有回家种地。这对于超生现象严重(很多人都有4-5个子女)的凉山彝族人来说,负担很大。

至于为啥贩毒者要吸毒,则存在以下几种解释。

第一,贩毒者为了验明毒品品质,常常以亲口尝试来判断,久则有染上毒瘾的可能。

第二,更为重要的是,贩毒者为了吸引更多人吸毒以扩展销路,常常在团体聚会中营造大家一起来吸毒的气氛。

在让别人吸的同时,总不能自己不吸吧?

很多人(尤其是成年男子)并非自己主动吸毒,而是在别人的带领下成瘾。毒瘾越来越大,原有职业所挣的钱远远满足不了毒品的需求,就铤而走险,选择贩毒。所以每年抓到的贩毒团伙,凉山藉的是个大数。

在凉山当地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有一门专业必修课(大部分学校为一周两三节课,有些彝族地区的小学甚至每天上一节),叫做禁毒与防艾。凉山某些地方,以前迎接客人的方式是坨坨肉和大碗酒,现在的风气是请你吃白粉。

请你吃白粉,是当地最好客的作法。

吸毒到了后期,往往通过注射完成,这就导致了艾滋病的蔓延。

凤凰卫视曾经采访过一个感染者,他说得了病无妨,仍然和她妻子行房事。

也就是这样的现象,导致了妻子染艾滋病、未出生的儿女染艾滋病。

曾有这样一个故事:

国家按照人头分配艾滋病的津贴。一个彝族老奶奶带着她孙女去领钱,结果工作人员发现,老奶奶患病而孙女未患病,就只给了一个人头的钱。

老奶奶立马就在手上花了一道伤口,让孙女舔,然后给工作人员说,现在孙女也得病了,要求再给一份。

当地人对艾滋病的防范程度并不高。虽然近年来逐渐开始有所加强。

但是彝族人传统信仰是有病找”毕莫(神职人员)“。因此,得了艾滋病之后不去看病,而是找毕莫的现象不少见。

因为艾滋病很难治疗,也加重了人们对于现代医疗手段的不信任。

因此,凉山地区艾滋病感染率大陆前三,凉山hiv登记感染者人数占了四川全省的一半。夸张点说,凉山的艾滋病感染率和中部非洲差不多。

很多时候父亲一旦感染艾滋病,旋即丧失劳动力,长的几年就逝世。如果母亲也感染了,那么其命运多半和父亲一样。

他们的孩子就成了孤儿。

如果母亲幸运的没有染上,那么抚养四五个孩子对她来说也是生命不可承受之重。

很多彝族妇女选择了改嫁。

依照彝族的习俗,改嫁后的妇女是不能再管原来的儿女的。有的甚至一辈子也没有见过一面。

于是她的儿女事实上是孤儿,但在户籍上父亲已死、母亲还活着。

这种现象叫做失依儿童。

早些年,这些孩子因为母亲尚在,所以不能享有国家的孤儿政策。

如今,由于媒体介入和政府重视,这种情况也在改善。

(四)彝族人另一面

我想补充下彝族的其他方面,以求一个较为客观的印象。

首先是讲诚信,尊敬德高望重之人。后者在彝族中被称为德古。

我党的人民调解制度,在汉族地区基本白费。

在彝族地区,可以说是不可缺少的制度。

彝族解放后,即一步从奴隶社会专向了社会主义社会。但是原本维系他们生存的家族和家支还在。

解放前,万一一个家支中的人被欺负了,往往一个家支的青年人拿着刀去帮他要评理;

万一一个家支中的人没钱娶媳妇儿,也是一家支的人凑上去。

一方面,使得个人在较为艰难的社会条件下能够借助群体的力量生活下去;

另一方面,任何针对彝族个人的行为,都是针对家支的行为。

虽然解放了,并经过市场经济的陶冶,汉化的彝族在家支观念上已经没有以前强。

但是大部分彝族人还是讲究家支的,这就从根本上磕磕碰碰影响很大。

如果有冲突,按照彝族人的方式,有杀鸡赔罪、找人调解等方式。

从古至今,当德高望重的德古们,引用彝族先民的典籍,对争执双方的头人讲道理,迂回穿插解决矛盾时,往往能以调解方式结案。

彝族谚语说,汉人靠官吏、藏人靠喇嘛、彝人靠德古。

当改革开放后,正式在当地以人民调解制度来解决案子时,彝族的德古们发挥的作用比县法院的法官更重要。

彝族人发誓后,很重视誓言,或者达成调解结果后,也能履行。

相比较,汉人在这方面就差得多了。

我曾经在文献中看到解放前的时候,有死给的案例。

就是如果有人因为尊严而死给你看,对方也要承担责任。

这在汉族的法律里是不用承担责任的。

但是彝族是重视尊严的民族,他们如果发现没有任何方式可以维护自己或者家支的尊严,宁愿以死亡来明志,这样的人和为家支而战死的人,都是整个家支的英雄。

解放前,依据地位,彝族人大致分为三种,黑彝(奴隶主)、白彝(平民)、红彝(奴隶)。

红彝的家支附着在黑彝上,也以为黑彝效忠为自己的荣耀。

如果是两个黑彝家支的矛盾,最后也会有白彝的加入。

黑彝不与其他彝族通婚。

严格意义上讲,各个等级的彝人之间也不通婚。

虽然都已是历史,但对如今仍然影响很大。

在通婚等事上,有讲究的彝族仍然重视对方是黑彝还是白彝。

在经济条件相对较好的彝族中,开始流行起给礼钱的习俗。

以下是一个可以参考的彝族婚嫁数额。

如果娶彝族媳妇儿,需要按照学历、样貌、是否是公务员等准备礼钱:

学历在初中以下,大概不到8万;初中生10万;高中生20万;大学生30万;在具本科学历的公务员中,甚至出现过50万--100万的案例。

以上均是人民币,但是是比较讲究的地区才如此。

老丈人收到钱后,往往还要给一部分给女儿的兄弟们,等他们结婚的时候再用。以此循环。

这是彝族地区能够通行这个规则的原因之一,

另一原因就是家支的帮忙。

同时,女婿每年还要去老丈人家拜年,也要给一笔钱。钱多少随意,但都是千把块万把块。所以女婿在给老丈人礼钱的时候,不会一次性把30万全部给清,但会给大部分。

(五)社会问题

随着年青人远赴外地打工,家支对他们的控制力再减弱。

由此导致的情况是,旧的制度被极大破坏,而新的社会平衡尚未建立。

现在禁毒也是很多彝族家支的共识,他们能够在本地和家支内部开始禁烟运动。但是一旦人出去,不在家支控制范围内,这个时候家支也没有办法了。

以往的彝族人,若脱离了家支就没有依靠的东西。如今外出打工就是变相在离开家支,因为汉族地区的警察等暴力机关难以充当这样的作用,也不可能让彝族人信仰,所以呈现一个社会控制的空白地带。

目前,彝族人社会化的过程仍然再以汉族的方式进行。从小学习汉语写汉字,而并非学彝语讲彝字。客观上并没有彝字的教学资源,在汉字教学资源都没有办法满足的情况下,管理者似乎并没有想到应该先满足彝文的需要。

很多老师 们想的也很简单,只要让学生们有一定的文化,可以打工就OK了。彝语在外地没有太大的用武之地,还是要靠汉语。

很多彝族孩子对汉语有种本能的反抗,毕竟不是本民族的语言文字。这样如何能学好呢?

新的读书无用论也在凉山蔓延。当一个凉山彝族人十七八岁还在上初一二的时候,为何不选择打工这种来钱快,且不用再念几年书的方式呢?

当彝族县的公务员都是招本科生,而且本科生都不一定能考上时。这意味着他们要七八年来修炼,但是这七八年用来赚钱,可以赚多少?

提高教育水平,是解决一切的根基。

但似乎只有经济发展,才能为凉山地区的教育提供发展的环境。

陷入了循环。

七、《凉山词》?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峰遥望玉门关。黄山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八、凉山旧称?

凉山的名字不用多说,自然是源自于其境内的大小凉山。而凉山的山名又是因为它“群峰嗟峨,四时多寒”的特征而得名。自古以来,这里便是通往中国西南边陲的重要通道,也是古代“南方丝绸之路”的必经之地。远在两千多年前的秦汉时期,中央王朝就在这里设置郡县进行管理。凉山也被称为大小凉山!

九、凉山特产?

凉山彝族自治州的特产:

1、盐源苹果

盐源苹果主要有金冠、富士、元帅、津轻四大系列224个品种。金冠苹果,7月开始成熟,其果形高桩、风味甜酸、清香爽口、肉质细脆、果汁多,多次荣获全国农产品鉴定金奖。富士苹果,10月中旬成熟,果实大、肉质细脆、味甜酸、香气浓郁、品质极佳、耐贮藏性强。元帅苹果,如新红星、阿斯、超红、首红等品种,都是果皮色泽艳丽、红得诱人、有腊质,果肉呈淡黄色,肉质松脆、汁多,甜酸适度、品质上乘;津轻系苹果也以清香松脆汁多为其主要特征。 盐源苹果早、中、晚熟品种都有。

2、凉山崖鹰鸡

历年来,美姑县非常重视岩鹰鸡这一宝贵资源,由四川省畜牧食品局、凉山州畜牧局、凉山州畜科所对岩鹰鸡进行了调查和品种整理后命名为“凉山崖鹰鸡”。岩鹰鸡远销成都、乐山、西昌等地。特点:身高体大,形像岩鹰,生长繁殖于海拔1800-2800米的高寒多变的气候环境中,抗逆性能好、生长快、易饲养、肉质上乘、口感好、味鲜美。

3、美姑山羊

美姑山羊是20世纪90年代初,在四川省凉山州美姑县发现的一种高繁山羊类群。该品种是通过引进的两种山羊(一种称为九尔子羊,另一种称为马羊)与本地山羊杂交,经过长期的自然选择和群众的自发选育而逐渐形成的。该山羊类群耐粗饲,生产性能明显高于本地山羊,特别是繁殖率高,在中国山羊品种中尚属罕见。

4、会东黑山羊

会东黑山羊属于建昌黑山羊,是在四川省会东县行政区域内通过多年的本品种选育,并引进金堂黑山羊血缘杂交培育而成的体高、体重、繁殖率、产肉性能优于其它产区建昌黑山羊的优秀类群,以被毛黑色,善于爬山采食,耐粗放饲养,遗传性能稳定,板皮质量好,肉质细嫩、营养丰富、膻味轻、抗病力和适应性强为特色。

5、宁南奇石

宁南地处金沙江中段,由于独特的地理位置,使得这里的金沙江奇石十分独特。近年来,随着全国玩石、赏石的队伍不断扩大,宁南的金沙江奇石已走向市场,成为赏石家的收藏品种,越来越多的玩石、赏石爱好者对金沙江奇石追捧有加,因此金沙江奇石的品牌不断攀升,价格持续上扬。

6、德昌香米

产于四川省德昌县,白圆呈半透明状,食后口留香味,口味无穷。由于凉山立体气候特征明显,昼夜温差大,所产水稻,米质优良,营养物质积累多,且单产高。凉山米历来久负盛名,培育品种和引进品种很多,其中有相当部分为国优、省优米。   德昌香米,历史上为贡品,又名“德昌贡米”,是我国六大香米之一,有米中“味精”之称。米粒中长,半透明,整粒米率高,各项指标超过四家一级米标准。

7、盐源辣椒

盐源辣椒果大、肉厚、色艳红、属甜辣型,富含茄红素和各种维生素,经自然风干的辣椒色浓红,是辣椒鲜食、加工、深加工极佳原料。盐源辣椒主产区在海拔2200-2600米之间,区内年均温12.5℃,年日照2571小时。特有的砾石土质和优良的地下水资源以及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使盐源生产出的辣椒具有外地椒不可比拟的优质品质和独具的特色。现种植的辣椒品种有:雅坪系列、奇丽金字塔系列、美国红、甜椒系、盐椒等18个品种等。

8、金阳白魔芋

金阳白磨芋具有色白、沙细、肉泡的特点,其富含葡甘露糖,含量达65%。颗粒透明,光泽度好,膨化力强,不变色,味清香,经四川省产品质量所检验,粘度达1800粒帕,远高于1200粒帕的国际标准。在同类产品中有较强的市场竞争力。

9、建昌板鸭

主产在西昌、德昌等县、市,具有体大、膘肥、油多、肉嫩、气香、味美等特点。据历史记载,元、明两代,西昌原名建昌以出产板鸭著称,故名建昌板鸭。《西昌县志》记载:“鸭古名鹜,雄者羽毛美,雌者次之,县人挨户饲养,用为筵宴上品,重为四五斤。其肉、肝及卵,气味之美,为他省之冠,虽著名之苏鸭、闽鸭,亦所不及所谓建鸭、建肝是也。

10、马湖莼菜

莼菜是稀有的野生天然食品。我国的天然产区只有杭州的西湖和我州雷波马湖,且马湖是我国的产主区。马湖以其高原湖泊,清澈的湖水养育出的莼菜,无污染,其品质上乘,味道鲜美。莼菜含人体所需多种氨基酸,经常食用可预防多种疾病的发生,是宴上珍品,最适宜烧制各种汤菜,其产品远销海内外。

十、凉山特点?

火把节 彝族舞蹈 彝族饭菜 热情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相关评论
我要评论
用户名: 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