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怎样由丙烷合成异丙醇?

227 2023-11-18 18:03 admin

一、怎样由丙烷合成异丙醇?

丙烷控制条件可以得到高纯度的一氯丙烷,这时候用丙烷脱卤化氢,得到丙烯,丙烯的话再加卤化氢,根据马氏规则生成二氯丙烯,在水解。

就生成了异丙醇。。

二、丙炔合成异丙醇的过程?

丙炔生成丙醇的反应方程式:

H3C-C≡CH+H2O→CH3CH2CH2OH

三、异丙醇的合成路线有哪些?

正丙醇生产工艺 

1. 乙烯羰基合成法:乙烯经羰基合成丙醛、再经还原得正丙醇。

2.环氧丙烷加氢法。

3.从异丙醇副产物中回收法:丙烯直接水合制异丙醇时,副产物为正丙醇,从中回收制正丙醇。4从低级烷烃的氧化中分离出来。5 .烯丙醇加氢法。6丙醛加氢法 由丙醛催化加氢制得正丙醇。异丙醇的生产工艺1、将丙烯和硫酸反应得到硫酸氢异丙酯,再经水解而得。2、将丙烯和水在催化剂存在下,加温,加压进行水合反应而得。

四、dmo合成工艺?

草酸二甲酯(DMO)加氢制乙醇酸甲酯(MG),进而从乙醇酸甲酯(MG)生产聚乙醇酸(PGA)主要有两条工艺路线:

1. 乙醇酸甲酯(MG)在催化剂的作用下,经加热脱醇,直接缩聚合成PGA;

2. 乙醇酸甲酯(MG)水解制乙醇酸,乙醇酸制中间产品乙交酯,乙交酯开环聚合成PGA。

五、合成工艺定义?

合成树脂工艺:

合成树脂为高分子化合物,是由低分子原料――单体(如乙烯、丙烯、氯乙烯等)通过聚合反应结合成大分子而生产的。工业上常用的聚合方法有本体聚合、悬浮聚合、乳液聚合和溶液合4种。

本体聚合是单体在引发剂或热、光、辐射的作用下,不加其他介质进行的聚合过程。特点是产品纯洁,不需复杂的分离、提纯,操作较简单,生产设备利用率高。

六、丙酮加氢合成异丙醇的优缺点?

优点在于丙酮加氢生产异丙醇 的方法,制备效率高、能源利用率高、能防止物 料结焦,成本低。

七、用正丙醇合成异丙醇的过程?

正丙醇生产工艺 

1. 乙烯羰基合成法:乙烯经羰基合成丙醛、再经还原得正丙醇。

2.环氧丙烷加氢法。

3.从异丙醇副产物中回收法:丙烯直接水合制异丙醇时,副产物为正丙醇,从中回收制正丙醇。 4从低级烷烃的氧化中分离出来。 5 .烯丙醇加氢法。 6丙醛加氢法 由丙醛催化加氢制得正丙醇。 异丙醇的生产工艺 1、将丙烯和硫酸反应得到硫酸氢异丙酯,再经水解而得。 2、将丙烯和水在催化剂存在下,加温,加压进行水合反应而得。

八、异丙醇胺的合成路线有哪些?

由环氧丙烷与氨混合后,经预热进行开环反应,生成混合物,然后经脱氢、脱水、减压蒸馏、精馏而得。

根据环氧丙烷和氨的投料比,还可生成二异丙醇胺和三异丙醇胺。后二者均为白色固体,很容易分离。

九、异丙醇的合成方法有哪些?

丙酮的还原;格氏试剂合成;丙烯的直接水合法和间接水合法均可合成异丙醇。

十、异丙醇蒸汽系统的设计原则?

index化工厂蒸汽系统设计规范 [附条文说明] GB/T50655-2011 建标库more

6.4  热电(功)联产系统拟定

6.4.1  系统设计应根据系统内各用户蒸汽负荷及参数的要求和最大容量机泵的单机功率,结合汽源设备的蒸汽参数以及工艺余热条件,合理地确定系统的蒸汽参数。

 6.4.2  在确定新蒸汽参数时,宜采用较高参数的新蒸汽。

 6.4.3  系统的各压力等级,应按工艺要求并根据汽轮机抽、排汽压力调整范围和至蒸汽用户的管路损失确定。应减少系统的压力等级数,新蒸汽压力为中压的系统不宜超过三级,新蒸汽压力为高压的系统不宜超过四级。

 6.4.4  除最高压力等级母管外,系统其余各级蒸汽母管平衡所需的汽量应充分利用工艺装置余热所产生的副产蒸汽,不足部分应由汽轮机的抽、排汽供给或补充。

 6.4.5  系统正常能力与最大能力的设计应符合下列要求:

      1  确定系统的正常能力时,汽轮机的进汽量可按被驱动机泵设计轴功率的100%~105%计算,工艺蒸汽负荷应按工艺提出的正常用量计算;

      2  确定系统的最大能力时,汽轮机的进汽量可按被驱动的汽轮机额定进汽量的110%计算,工艺蒸汽负荷应按工艺提出的最大用量计算。

 6.4.6  汽轮机驱动的选用应符合下列要求:

      1  对于有防火、防爆、调速或高速直联等特殊要求的机泵宜采用汽轮机驱动,其他机泵的驱动应以蒸汽平衡为依据确定是否采用汽轮机驱动;

      2  低压蒸汽用户全年有稳定且连续4000h以上热负荷时,可采用背压式汽轮机供汽;

      3  在有备用机泵的情况下,宜以汽动为主,电动备用;

      4  在蒸汽平衡中可根据特殊需要适当采用纯凝汽式汽轮机驱动机泵。

 6.4.7  为保证系统运行的灵活性和合理性,机型的选择应根据蒸汽平衡确定。系统中宜设置有抽汽凝汽式、注汽凝汽式或抽/注凝汽式汽轮机。

 6.4.8  系统中凝汽器能力的确定应符合下列要求:

      1  系统的正常运行总凝汽量应由工艺用汽特性和被驱动机泵的总功率确定;

      2  用于驱动机泵的抽汽凝汽式汽轮机的凝汽器单独设置时,其能力设计宜为其正常凝汽量的1.3倍~1.8倍;集中设置时,其能力设计宜为正常凝汽量的1.2倍~1.5倍;单台汽轮机的最小凝汽量,不应小于额定功率时最小进汽量的8%;

      3  用于驱动发电的抽汽凝式汽轮机的凝汽能力可为其纯凝汽工况运行时的凝汽量。

 6.4.9  凝汽压力应根据工厂冷却水的温度、可供量及电价等确定,对驱动机泵汽轮机宜为0.012MPa~0.017MPa,排汽湿度不宜大于12%。

 6.4.10  系统给水加热级数应根据余热载体介质类别、温度及汽轮机抽、排汽温度等具体情况确定,宜设二级~三级。

 6.4.11  锅炉与驱动机泵的汽轮机布置邻近,以及锅炉与汽轮发电机为联合厂房时,过热器出口至汽轮机进口,主蒸汽总温降不宜超过5℃~15℃,压降不宜超过始点压力的6%~12%,宜选择下限值。

目录

上一章

下一章

分享

首页及更多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相关评论
我要评论
用户名: 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上一篇:返回栏目